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魏都区
罗马字母拼写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许昌市  魏都区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地理实体概况

魏都区地处许昌市中心城区,1986年由原许昌市更名而来。全区总面积97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现辖13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三国文化产业园区,86个社区居委会。魏都区有5个显著特点:
    一是“古”,历史悠久。魏都区古属许地,先后有许县、许州、许昌市之称,一直是郡、州、府和专署、行署、省辖市驻地。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奉天子以令不臣”,雄踞许昌25年,这里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1年,曹丕废汉立魏,“魏都”自此始名,成为曹魏文化发源地,享有“三国文化之乡”的美誉。
    二是“优”,区位优越。位于中原之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距离省会郑州仅80公里,新郑国际机场40公里。107国道、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正在建设的郑州--万州(重庆)铁路、郑州--合肥高铁、新郑机场至许昌城际铁路纵贯南北,311国道、禹亳铁路横穿东西,以京港澳高速公路为轴线成“米”字型构架的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两大战略工程在周边经过。随着新郑机场许昌航站楼和“四站一港”零距离换乘中心投入使用,魏都区已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三是“美”,生态宜居。魏都自古就有“莲城”的美誉。早在宋代就以荷花名闻天下,每至仲夏,便呈现出“红绿交映,风景如画,十里荷花,江湖极目”的壮美景观。目前,随着境内水系连通工程的实施,形成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系统。目前,全区共有“五河两渠”(清潩河、灞陵河、运粮河、灵沟河、护城河、幸福渠、灵沟渠)7个河道,水域面积1998亩,建成区绿地率达32.3%,绿化覆盖率达3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5平方米,大气环境优良天数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魏都区历史悠久。这片境域作为县建置始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在此前的唐、尧、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先后属许地、许国、许县的一部分。

夏、商  昆吾族居许地,属豫州域。

西 周  武王封太岳后裔姜文叔于许,男爵,称许国,都邑在今张潘镇古城一带。

春 秋  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

战 国  原许国地属韩、魏。

秦  行郡县制。颍川郡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属之。

西 汉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颖阴县(今魏都区)。颖阴县、许县(治所在今许昌县张潘镇古城)、阳翟县、长社县(治所在今长葛市老城)、鄢陵县(治所在今鄢陵县城西北古城村)均属颖川郡。

新  颖川郡改为左队,颖阴和许县、长社、颖川等县属左队。

东 汉  左队复为颖川郡,属豫州。颖阴县和许县、长社县、鄢陵县、阳翟县等属颖川郡。建安元年(196年)八月,献帝迁都许县(今许昌县张潘镇故城)。

三 国  颖阴县和许昌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颖川部。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许昌为魏五都(长安、洛阳、谯、邺、许昌)之一。

西 晋  沿袭魏制。

东 晋  北方十六国混战。许地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所占。

南北朝  颖阴县隶颍川郡,初属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北魏将周几“夷许昌城”,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颖阴县并入临颖县。元象二年(539年)恢复颖阴县。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颖阴城(今魏都区),辖颖川、许昌、阳翟三郡。颖阴县属颍川郡,许昌县属许昌郡。北齐改颖阴县为长社县。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长社县、许昌县并属之。

隋  隋初废郡改县。开皇三年(583年)改长社县为颖川县。大业三年(607年),复行郡县制,改许州为颖川部。颖川县、许昌县均属之。

唐  唐初改郡为道,颍川县、许昌县隶属于河南道。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许州,颍川县复称长社县,长社县、许昌县均属许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许州为颖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许州。

五 代  后梁改许州为许州匡国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称许州忠武军,治社长(今魏都区)。

北 宋  初,改许州忠武军为许州,隶京西路。熙宁四年(1071年),许田县并入长社县。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路。大观四年(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路。

金  许州改称昌武军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长社、长葛属之,隶南京路(今开封)。

元  许仍为州。长社、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开封府、许州、钧州均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

明  洪武元年(1368年),裁长社县,称许州。隶开封府。

清  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增设石梁县为附郭。乾隆六年(1741年)撤府,仍为直隶州,裁石梁县。许州府隶河南省。

中华民国  1913年,改许州为许昌县,县衙称县公署,隶属河南省豫东道。1928年,废道改区,许昌为中区第二区行政长驻地。1929年废县公署,改称许昌县政府。1933年,许昌为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44年5月,许昌被日军侵占。1945年8月,日军投降,许昌县仍隶许昌专员公署。

1947年12月15日,许昌首次解放,划为许昌市、县两部分,市辖城关,县辖农村。

1948年3月,铁路以西划归许西县。同年12月,撤销许西县。1949年2月,成立许昌专区(驻许昌市),许昌市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0年,市、县合并,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1961年10月市、县分设,恢复许昌县建制。1970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驻许昌市),许昌市属之。1986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许昌地区建置,许昌市升为省辖市(地级),原许昌市辖区设置魏都区(县级)。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驻魏都区。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