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建安区
罗马字母拼写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许昌市  建安区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地理实体概况

许昌市建安区于2017年2月5日正式挂牌成立,之前称之为许昌县,总面积1002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辖18个乡镇(街道),457个行政村(现辖区域面积887平方公里,总人口77万,辖13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373个行政村,含4个移民村),是全国重要的发制品加工出口基地、汽车传动轴生产基地、腐竹起源地和生产集散地。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推进开放带动、项目建设、载体建设、企业培育、环境优化、民生改善和新型城镇化等重点工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6亿元,增长55.1%;生产总值完成329.9亿元,增长9.9%,增速全市第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增速全市第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全市第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1亿元,增长10.1%,增速全市第4,全区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9:54.2:40.8,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5.1%,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概括起来讲,建安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距今约8—1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许昌人”出土于境内,填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热土上,先后经历了18次行政区划和名称更迭。唐尧时许由牧耕于此,开启了“许”名的先河;东汉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聚天下英才,大展宏图,成就了一番伟业,打造了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激昂豪迈的建安风骨,抒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魏文帝曹丕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境内张潘故城、射鹿台、华佗祠、曹操运粮河和饮马河等三国遗址星罗棋布,是全国知名的“三国文化”之乡。这次许昌县更名为建安区,也是对许昌县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加彰显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是交通运输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建安区处在郑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上,位于郑州以南70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40公里,境内京珠、许平南、永登、兰南、郑尧等高速公路“米”字型交织,311、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石武高铁以及在建的郑合高铁、三洋铁路穿境而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管网交汇于此。改县设区之后,建安区成为许昌中心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省、市大力推动郑许一体、许港融合战略的大背景下,建安区将实现与大郑州都市区的交通对接、产业对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将成为郑许一体化的“桥头堡”。

三是产业特色鲜明,集群效应突出。农业强而优,26.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投用,打造了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标杆,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市标杆,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拥有“许昌腐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和蔬菜、质源腐竹畅销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2家,连续数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工业有实力,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电子信息、智慧医疗、现代物流等产业正在加快培育,拥有全国重要的发制品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拥有瑞贝卡、远东2家主板上市企业和“瑞贝卡”“许传”“豪丰”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龙头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院士工作站3家;豪丰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区出口创汇稳居全省前三名。服务业有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生态休闲等特色产业,现代高端服务、高技术服务业项目——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顺利落地,许昌商贸物流园是豫南地区最大的专业物流园区,随着“速卖通”的成功入驻,初步构建了现代物流体系,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城市魅力彰显。坚持全域发展理念,抢抓省、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棚户区改造的机遇,加快全区城市化进程,推动新老城区、中心镇区互动发展,“汉韵新城”初具规模,人气商气财气不断聚积;老城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承载能力、居住环境持续提升;中心镇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五女店、灵井、张潘等中心镇建设成效显著,灵井镇、五女店镇成为全国重点示范镇,产城融合迈出坚实步伐。同时,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累计投入20亿元,完成了占全市42%以上的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任务,建设了四大生态林海,“四河一海三湿地”的水生态景观效应初步显现,尤其是北海公园建成之后,生态景观显现,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群众纷纷点赞,已成为许昌一道靓丽风景和对外开放的一张崭新名片。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