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伊川县
罗马字母拼写  Yīchuān Xiàn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洛阳市  伊川县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据历史记载,商朝名相伊尹之母住在伊河上游,今嵩县境内,并生伊尹于此,故此河称伊河。伊川县因伊河贯流全县及境内有宋朝理学家程伊川墓而得名。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世称二程,同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分别称明道先生、伊川先生,北宋理学的二位奠基者。理学后由朱熹发扬光大,世称“程朱理学”,影响深远。
地理实体概况 伊川 县城东距省会郑州152千米,北距洛阳市区26千米。行政区划代码为410329。县域东同登封市毗邻,西与宜阳县搭界,东南接汝州市和汝阳县,南连嵩县,北依龙门风景管理区和偃师市。东西长50.7千米,南北宽34.5千米,总面积1059.4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023.97平方千米,占96.65%;水域面积35.48平方千米,占3.35%。 伊川县北部紧邻龙门石窟风景区,县城距风景区14千米。洛阳新区的建成及洛栾快速通道的通车,缩短了伊川至洛阳的距离,伊川在洛阳周边县市中,距洛阳最近。县界到洛阳城区6千米,到市政府12千米,伊川县产业聚集区的北端距洛阳市界8.1千米。伊川县交通优势明显。焦枝铁路由北向南贯穿全境,洛(阳)界(首)、洛(阳)卢(氏)、郑(州)卢(氏)三条干线公路交叉通过县境。洛(阳)栾(川)快速、二(连浩特)广(州)高速、洛(阳)栾(川)高速、洛阳西南环绕城高速、郑(州)少(林寺)洛(阳)高速、在县境纵横通过。高速公路、县乡公路、村村通公路纵横交织,联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伊川县地处豫西丘陵区,周围环山,伊河纵贯南北。总的地势是东西高、中间低,坡岭逐渐向伊河倾斜。海拔在154米至937.3米之间,相对高度783.3米。海拔在500米以上的浅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2.2%;250米以下的河川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3.44%;250米至500米之间的丘陵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4.36%,即“二山、一川、七分岭”。伊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种类繁多。南部浅山区为沉积岩,北部浅山区为变质岩,河川区为第四纪形成的黄土地带,其余为沉积岩、红色砂质黏土岩、粉砂岩等组成的丘陵区。浅山区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东部和北部。绝对高度一般在350米至937米之间,相对高度587.3米。最高的万安山海拔937.3米,九皋山海拔930.6米。全县山地面积27600公顷。浅山区由于侵蚀作用强烈,山高坡陡,山上土层浅薄,有的地方岩石裸露,只有山坳或缓坡地带土层较厚。全县丘陵面积8万公顷,分布在伊河东西两边的东岭区和西岭区。本区绝大部分为“农业土壤”,由于侵蚀作用强烈,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切割较深,沟谷一般狭窄,多呈“V”型谷,沟深谷陡。西岭侵蚀强度比东岭更重。河川区主要分布在伊河及其支流顺阳河、银河和白洚河沿岸。包括城关、平等、鸣皋、酒后、葛寨、白元、白沙、水寨、彭婆7个镇2个乡的部分地区,共16700公顷。耕地11706.7公顷,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8.5%。人均耕地0.96亩。全区水浇地面积7798公顷,占全县水浇地保灌面积的35.5%,占该区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位较浅,渠道纵横,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是伊川县的主要产粮区。 伊川县的河流大部分属黄河流域伊、洛河水系,极少部分属淮河流域北汝河水系。大小河流共20余条。伊河是伊川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栾川县张家村,在伊川县境内的长度达39.7千米,枯水期流量为2.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1.93亿立方米。沿伊河两岸有8个乡镇64个村民委员会约20万人,10666公顷耕地。沿河川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是全县的主要粮食产区和工业基地;伊河较大的支流有白洚河、顺阳河、银河、曲河、杜河等。伊河水系在伊川境内控制流域面积943.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1%;洛河水系在县境西部,仅有一条支流甘水河,流域面积68.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6%;属淮河流域的北汝河水系在县境的半坡镇南部,流域面积24.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4%。 伊川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势走向和海拔高度影响,季风作用较为明显,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较冷少雪。一年内,1月最冷,月均气温11℃;7月最热,月均气温273℃;年均气温148℃。年均降水量624毫米。伊川县地形复杂,光、热、水等资源差异明显。1971年至2010年资料显示,全县年均日照21352小时,年均日照率48%,5~8月日照充足。日照最长为5月份,平均2241小时。0度以上积温年均5344度,10度以上积温年均47406度,20度以上积温年均30493度。年均无霜期2039天,最长267天,最短185天。年均相对湿度66%,6月份高温低湿,月均相对湿度52%,7、8月份雨量多,湿度大,月均相对湿度分别是76%、80%。2014年,伊川县总的气候特点为:春季高温干旱致使小麦拔节、抽穗困难、初夏干旱大秋作物无法播种,伏旱严重部分秋作物绝收,秋雨连绵利于小麦播种。年平均气温14.9℃,较常年值偏低0.2℃。月平均气温出现严重偏低的月份是2月,较常年同期平均值偏低2.8℃;严重偏高的月份是1月、3月和7月,偏高的幅度为1.7—2.7℃;其余各月均为正常。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3℃,出现日期为6月21日。全年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日数为52天,较常年同期平均值偏多34天。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为20天,较常年同期平均值少8天;冬季负积温为32.3℃,较常年同期平均值少23.4℃。3月平均气温创历史记录,较常年同期平均值偏高2.7℃;2月平均气温为1.4℃,较常年值偏低2.8℃。年降水量638.4mm,较常年平均值偏多3%;月降水量出现特多的月份是2月、4月和9月,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89%、155%和206%;特少的月份是1月、7月和12月,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少97%、77%和100%。年≥0.1mm的降水日数为99天,较常年平均值多3天。年日照时数为1692.0h,较常年平均值偏少15%。冬季日照时数为313.5h,较常年平均值偏少26%;春季日照时数为539.7h,较常年平均值偏少7%;夏季日照时数为444.3h,较常年平均值偏少17%;秋季日照时数为337.1h,较常年同期平均值偏少26%。 伊川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煤、铝矾土、磷矿石、花岗石、铁矿石、石油、矿泉水等37种矿产资源。其中煤储量1.8亿吨,铝矾土储量2亿吨,磷矿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铁矿石地质储量约90万吨。煤分布于半坡、白沙、高山、鸦岭、吕店等乡镇,总储量18653万吨左右,采出3233万吨,现保有15420万吨。半坡、白沙、吕店的井田属登封煤田,高山、鸦岭的井田属宜洛煤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于1991年至1992年在伊川盆地(即伊川县城西)进行钻探施工中,在750米至1100米发现含油层段。因未进行具体勘探,储油层情况欠详。铝矾土主要分布于伊川、登封、汝州三县市交界处的白窑至鲁沟一带,高山、常川等地地质储量约2亿吨。矿体赋存于中、下石炭系之底部,含矿岩系宽5米至12米,矿层最大厚度8.6米,一般1.5米至4米,属中型矿床。主要化学成分为含氧化铝44.4%至76.2%,氧化硅7.5%至22.1%,氧化铁0.3%至3.15%,氧化钛1.6%至4.3%,氧化镓0.004%至0.048%。铁矿石已探明两种,一是“山西式”铁矿,二是“宣龙式”铁矿。“山西式”铁矿分布于半坡镇,与铝土矿分布范围相同,小郭沟、老君堂、鲁沟均有储藏。矿体位于铝土矿底部,由赤铁矿、褐铁矿的结核群体组成,矿体呈透镜状及鸡窝状,含铁25.5%至41.7%;硅3.9%至5.4%;硫0.09%至0.05%;磷0.02%至0.72%。其中老君堂矿点较大,长30米至250米,厚3米至4米,品位30%至50%,地质储量约90万吨。“宣龙式”铁矿,在酒后镇九皋山和葛寨乡石梯,含铁43.8%,但规模较小,无开采价值。在石梯磷矿中,含有赤铁矿和磁铁矿,品位10%,局部可达20%。石英石储藏于彭婆镇的赵沟至磨洼一带,为中元古界蓟县系沉积变质石英岩、砂岩。含二氧化硅96%至98%,氧化铁0.11%,碳酸钙0.33%。地质储量约750万吨。磷矿石位于葛寨乡石梯至酒后镇翟沟一线。省地质三队、化工地质队曾先后进行过地质勘测,估计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下部品位越来越高,为大型矿床。该矿床赋存于震旦系中统云梦山组,矿体长1600米,厚0.85米至8米,一般2米,平均2.36米。含磷酸钙13.22%至23.08%,最高达30%,平均超过20%;含铁4.45%至17.45%,一般10%左右;含镁0.22%至0.41%。重晶石分布于酒后镇高洼、梁圪垯等地,属热液脉型断裂构造控矿,矿脉宽几厘米至2米,长约10米至150米。比较大的有三条,含硫酸钡85%至96%,平均91.5%;比重4.12至4.3,平均4.2;矿石储量约10万吨,属小型矿床。石灰石主要分布于鏊子岭和高山、半坡、白窑等地。吕店镇海神庙、鸦岭乡康坪等地亦有储藏。探明储量1.2亿吨,远景地质储量2亿吨至3亿吨,含氧化钙49%至52%,氧化镁1.48%至3.29%。花岗石已发现的有辉石安山玢岩、英安斑岩两种。辉石安山玢岩分布于吕店镇北部伊川、偃师交界的张家、大泉沟一带,为浅成侵入的中基性次火山岩,呈岩墙状,走向近80度,倾角近似直立(80度至90度),长1100米,西窄东宽,平均厚度35米,储量为346万立方米。英安斑岩亦储藏于大泉沟,长300米,平均厚度55米,储量100万立方米。前者墨绿底白花,后者为褐红色底或绿色花斑,是优良的建筑装饰材料。钾长石分布于吕店镇孙窑至江左镇朱窑一带,东西长6千米至7千米,南北宽2千米至3千米,面积约12平方千米,属韦晶光型矿床,预计地质储量在200万吨以上,为中型矿床。含氧化硅70.12%,氧化铝15.3%,氧化铁0.19%,氧化钙0.28%,氧化镁0.21%,氧化钾10.75%,氧化钠2.76%。麦饭石位于江左镇塔沟至吕店镇掉剑沟一带,东西长3.4千米,南北最宽1.2千米,总面积1.5平方千米左右。主要成分为氧化硅74.38%,氧化铝14.05%,氧化铁0.11%,氧化钙0.23%,氧化钠1.87%,氧化钾9.05%。为风化半风化型花岗质岩石,还含有10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白云石位于半坡镇白窑、鲁沟一带,估计地质储量为1亿吨至2亿吨。含氧化硅1%,氧化铝0.37%,氧化铁0.3%,二氧化钛0.2%,氧化钙29.87%,氧化镁21.47%,氧化钠0.3%,氧化钾0.2%。 伊川地形特征为二山一川七分岭,垂直变化明显,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达500余种。全县有各类树木400余种,其中乔木用材树种有泡桐、杨树、刺槐、旱柳、臭椿、火炬、白蜡、苦楝等100余种;干果、油料树种有苹果、梨、桃、李、梅、杏、葡萄、樱桃、石榴等10余种;灌木树种有酸枣、紫穗槐、簸箕柳、荆条等10余种;主要观赏树种有侧柏、桧柏、雪松、月季、牡丹、黄杨、银杏、垂柳、五角枫、丁香、腊梅、桂花、迎春花等100余种;药用树种有山茱萸、金银花、连翘、杜仲、枸杞、柽柳、肉桂等30余种;特用经济树种有油桐、漆树、花椒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紫花苜蓿、白草、翻白草、羊胡子草、竹叶草、茅草、蒿类、蕨类、菊花、柴胡、桔梗、苍术、血参、地丁、细辛、防风、何首乌、香夫子、夏枯草、麦冬、黄芩、黄芪。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稻谷、红薯、谷子等,经济作物中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种植较多,蔬菜类主要有白菜、萝卜、西红柿、豆角、茄子、辣椒、南瓜、芥菜、冬瓜等。 伊川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地形多样,平原、丘陵、浅山依次分布,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达300余种。全县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185种。鸟类144种,其中留鸟61种,夏候鸟42种,冬候鸟22种,旅鸟19种;兽类23种;两栖类动物8种;爬行类动物10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金雕、白肩雕、梅花鹿3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大鲵、鸳鸯、鸢、苍鹰、雀鹰、普通鹭、白尾鹞、白头鹞、猎隼、红隼、灰鹤、红腹锦鸡、红嘴号、领角号、雕号、斑头鸺鹨、鹰号、长耳号、短耳号20种;省重点保护动物有黑斑蛙、凤头22、鸿雁、灰雁、草鹭、苍鹭、普通夜鹰、白胸翡翠、姬啄木鸟、黑枕黄鹂、红嘴山鸦、画眉、寿带、赤狐、青鼬等15种。 伊川县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土壤共分为3个土类、7个亚类、18个土属、57个土种。3个土类是褐土土类、潮土土类和水稻土土类,其中褐土类总面积56696.87公顷,为本县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2009年12月31日,根据伊川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伊川县耕地面积60307.62公顷,园地面积898.47公顷,林地面积3426.07公顷,草地2647.1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090.4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949.3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547.69公顷,其他土地18077.9公顷。 伊川县地处丘陵山区,水资源相对贫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8117万立方米,分布在中部伊河川区18286万立方米,伊河东部丘陵浅山区13564万立方米,伊河西部丘陵区6267万立方米。伊川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402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值),其中本县境内地表水资源量为15287万立方米,外来地表水资源量为18733万立方米。伊川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907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值),浅层地下水资源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其次是灌溉回渗及少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径流补给主要是东西两丘陵对中部伊河川区补给和中部伊河川区地下水向伊河侧渗流出。由于水资源受多种因素影响,分布极不均匀,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有28588万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5%),其中地表水25141万立方米,地下水3447万立方米。 伊川县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山、林、园、古、酒、寺”6大特色。其中“山”具有代表性的是九皋山、祖师山,“林”具有代表性的是荆山森林公园,“园”是指程园、范园等,“古”是指历史遗迹,“酒”是指杜康酒,“寺”是指龙泉寺、金山寺、皇觉寺等。 程园位于伊川县城西白虎山东麓,荆山森林公园东侧,为北宋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及其父程晌的墓地,程颢、程颐均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及学者。程园坐北面南,总面积3.4公顷。山门原建于宋徽宗五年(1106年),后屡毁屡修,现存山门系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1963年,程园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伊川县人民政府于清代山门东侧重建山门。2003年,伊川县人民政府于山门前辟广场一处,占地23310平方米,广场地坪用青石铺设,配套建设廊、亭、牌坊等。广植草皮、花木,绿化面积占80%。每年清明节,伊川、嵩县、洛宁及外省市的程氏后裔均到此祭祀,场面颇为壮观。2011年,对程园进行升级、建造计划投1.05亿元,占地20公顷,自西向东按照程林祭拜区、程庙纪念区、书院文化区进行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娱乐、休闲、商业于一体的文化园区。 范园为范仲淹及其母、子的墓地,位于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距县城17千米。总面积2.33公顷,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共植古柏900余株,遗存有石翁仲、石羊、石马、石狮等10余件,其神道碑为宋仁宗篆额,欧阳修撰文。2006年范园被洛阳市委宣传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县文化旅游局向省旅游局申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万元,用于范园后域围墙及山门建设。 邵雍墓位于平等乡西村西部的紫荆山中,坐北朝南,距县城7千米,墓地面积7600平方米。明宣德、清乾隆、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均拨款修整。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家拨款对墓地进行了整修,墓冢、飨堂、砖围墙、石碑坊等保护完好。 姚崇墓姚崇墓园是唐朝贤相姚崇及其母亲和其后世子孙的安葬之地,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龙门东约6千米处的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万安山下。墓园坐北朝南,北依万安山,南依曲水河,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姚崇墓园分姚崇墓及其家族墓两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由于安葬即简,加之保护不力,年久失修,大部分墓地设施损毁殆尽。2008年、2009年,县文化旅游局向省文物局、省旅游局共申请资金90万元用于姚崇墓修建祭拜大殿、管理用房等建筑。 伊川书院位于鸣皋村内,距县城17千米,始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距今有929年,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著书讲学之所。流传千载的“程门立雪”典故即发生于此,伊川因此被誉为“理学名区”。伊川书院原存大成殿三间,坐北面南,坚固壮观,现房为重修。书院有元代石碑及明清重修碑三通、宋柏一棵。宋柏树干约三人合抱,虽经千年风雨侵袭,历尽沧桑巨变,仍茁壮常绿。 龙泉寺位于伊川县水寨镇银张村东,距县城8千米,始建于西晋年间。1997年,为扩建所需,将龙泉寺整体搬迁至新址。新建的龙泉寺占地334公顷,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殿、厢房、斋堂等建筑,周围有宾馆、停车场、大型会议中心等服务设施。 九皋山景区位于酒后镇境内的伊川县与嵩县交界处。由西南向东北绵延。九皋山悬崖峭壁、层峦叠翠,自然景点众多,是伊川主要的自然旅游景观。 九皋山位于伊川县城东南30千米的伊河东岸的酒后镇,山的北半部属伊川县,山的南半部属嵩县。南半部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北半部半山腰以上是裸露的岩石,半山腰以下生长着稠密的灌木,山间沟壑内常有泉水流淌。较成熟的景点有鹤鸣峡和九皋山庄。 鹤鸣峡位于酒后镇南庄村,西距水梁公路3千米。景区由北至南由峡谷、水湖、瀑布三部分组成。峡谷曲折蜿蜒,中有小溪丁当作响,两旁或红岩突兀,或奇石嶙峋,环境静谧,空气清新。行一千米左右,登坝而至水湖,湖呈三角形,湖面碧波荡漾,青峰倒映,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沿谷中攀援可至瀑布,雨帘从宽十余米的断崖上跌落,隐约可见雨帘后山洞幽深,使人顿生神秘之感。 九皋山庄位于酒后镇路庙村与高洼村之间,建筑隐于青山之中,仅有东干渠一条隧道可达,颇有世外桃源之感。山庄一侧饲养珍稀动物——梅花鹿。游客至此,可领略山野情趣。山庄南部沿峡谷而上,可达主景区。一路攀登,可领悟李四娘庄、鹤鸣九皋、马头坡等民间传说;可在大车门清泉下洗去征尘;可在悬于半山腰的山神庙内驻足远眺,品尝山泉的清冽甘甜;登庙后石梯至峰顶,可至古刹祖师庙参禅拜佛,聆听钟鼓。 祖师山是万安山部分,位于吕店镇北部,距伊川县城约25千米。沿着崎岖逶迤的小道攀上山顶,一股股山风或大或小呼呼掠过。山顶平坦,全部为平整的连成一体的岩石,隙缝间长满一米多高的野草,山风吹过,随风摇曳,发出阵阵响声。临山崖边,建有一座祖师庙,香火旺盛。 荆山森林公园该公园位于伊川县城西1千米处,是伊川县为改善县城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民心工程。1999年春开工建设,占地面积333公顷,栽植各类花卉、树木80余万株。公园划分为中国理学文化名区、世纪坛休闲游乐区、凤凰岭生态休闲区、世纪林观光区、植物园游览区等5大景区,各景点遥相互应,相映成趣,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健身的良好去处。植物园游览区造林面积达166.67公顷,栽植各类植物26万株4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60余种,珍稀名贵树种62个,园内还建成牡丹观赏园20公顷。 土特产品方面,伊川境内主要土特产品有杜康酒、仿古青铜器、小米、红薯粉条、馍饭愁等。 杜康酒是河南省著名的特产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白酒产品之一。始创于夏朝第五代国王少康之时,历史上有“进贡仙酒”之称。伊川是杜康当年酿酒之地,1972年率先恢复杜康酒的研发和生产,独特的工艺,把浓香、曲香、酱香、窖香、粮香等具有特殊精华之酒用于调味,使酒体“清冽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余味悠长”。杜康酒先后获得河南省优质产品、全国优秀包装装潢、全国优秀旅游产品、上海首届消费品博览会银兔奖等国家、部、省各类大奖28项。 伊川小米是河南省著名的特产之一。小米是伊川的传统秋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由于土壤、气候的原因,所产小米清香甘甜,入口软糯。熬制的小米汤,米油飘浮,香气四溢,有米乳之称。销量占据河南省市场的一半。其中“伊河桥”牌小米,颗粒晶莹饱满,口感清香,米色乳黄,松软可口,煮粥不发渣,不回生,香味诱人,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2010年获中国著名品牌称号。 仿古青铜器是河南省著名的特产之一,产于伊川县葛寨乡烟涧村。烟涧村青铜器仿古手工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制作工艺复杂,采用当地红色黏土做模具,经一百多道工序完成。主要产品有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及仿古台灯、壁挂等。 2014年底,全县设城关、高山、鸣皋、酒后、白元、水寨、白沙、半坡、江左、吕店、彭婆11个镇和鸦岭、平等、葛寨3个乡,370个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录如下:城关镇南府店、北府店、西场、窑湾、野狐岭、西仓、周村、罗村、董村、彭庄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任沟、古城寨、瓦北、瓦西、瓦东、石窑、周岭、张庄、李圪垯、许沟、浥涧、窑底、闵店、小庄、大庄、槐树街、马营、三龙口、梁村沟19个村民委员会。 高山镇 高山、高东、坡头、常海山、湖南、草场、晁沟、穆店、西贾村、北张村、增花营、坡头寨、洞子沟、刘庄、黄村、阎洼、金呼沱、谷窑、王忠洼、侯村、方沟、魏庄、郑村23个村民委员会。 鸣皋镇 鸣皋、中溪、坡根、元东、小元东、南新寨、曾湾、干河、大桑坡、小桑坡、周元、邢庄、雷沟、南韩洼、郭村、孟村、谢村、贾村、中章屯、下章屯、马良寨、沿村、徐阳、董王坡、杨村、张村、西坪、杨圪哒、西孙村、武庄、上王庄、西叶寨、东叶寨、旧寨、杨海山、万沟、季沟、渡口、蒋园39个村民委员会。 酒后镇 梁圪垯、高洼、新庄、路庙、南庄、有方、酒后、官庄、渠旺、老庄、吕寨、三王、寺上、寨上、大王庙、柴庄、罗庄、西白窑、南王、南翟沟、南村、庄科、田园、上李、下李、黑龙沟、寺沟27个村民委员会。 白元镇 双头、常峪堡、省源头、谢庄、班庄、夹河、白元、辛庄、水牛沟、良寨、夏宝、土门、王庄、富留店、王耆店、杨寨、魏寨、洁泊、吴起岭、洁泊寨20个村民委员会。 水寨镇 银张、南申、韦村、宋村、水寨、姬磨、左寨、乐志沟、瑶张、上天院、司马沟11个村民委员会。 白沙镇 叶村、窦村、炉坪、陈村、吴堂、孙岭、程庄、柳庄、程子沟、孝村、郝湾、下磨、省庄、白沙、孟村、焦王、范村、常岭、朱岭、银李、下天院、高岭、石岭、新寨、杨岭、小王26个村民委员会。 半坡镇 半坡、孙村、段庄、李村、侯沟、刘窑、鲁沟、老君堂、大郭沟、小郭沟、何庄、白窑12个村民委员会。 江左镇 江左、刘村、乔村、东王庄、翟村、石张庄、苑庄、白土窑、孟家窑、晋庄、东周村、温寨、李屯、张洼、五里头、耿村、程村、遵王、刘楼、苏村、相寨、杨窑、魏村、上王、塔沟、王窑、东官庄、杨沟、张窑、武寨、白村、吴沟、李寨、贾村、段村35个村民委员会。 吕店镇 吕店、姚沟、温沟、翟沟、周沟、苏沟、姚堂、南村、北村、符村、于集、王化沟、后庄、后窑、沟张、孙窑、孙沟、冯沟、邵沟、张沟、范老庄、拉马店、丁流、西河、竹园、赵庄、王村、宋寨、东田院、上庄、下范、梁沟、霍沟、九洼、袁庄、海神庙、魏窑、邢坡38个村民委员会。 彭婆镇 槐庄、东高屯、西高屯、北寨、彭婆、南寨、靳庄、李寨、南衙、朱村、申坡、申圪垯、昌营、杨营、西牛庄、东牛庄、许营、磨洼、柏树沟、赵沟、郭洼、王岭、万坡、张门、杨门、吕门、小张沟、陈沟、杨沟、苗沟、侯沟、智沟、曹沟、刘沟34个村民委员会。 鸦岭乡 鸦岭、韩洼、贾寨、曹窑、柿树洼、西许沟、代窑、西窑、高沟、槐树洼、黑羊、南姚沟、北窑沟、尚家沟、梁刘、楼子头、北王庄、于营、曹坡、董家沟、刘沟、西沟、康沟、殷沟、常川、樊店、温庄、老虎窑、康坪、下沟、殷桥、石桥、鄢沟、郑窑、卢村、张坡、亓岭、范沟、老虎洼、康庄、杜沟41个村民委员会。 平等乡 平等、东村、西村、古城、杨马寨、姜沟、西王庄、张奇庄、龙王屯、上元、宋店、马回营、马回、四合头、莘营、马庄16个村民委员会。 葛寨乡 葛寨、杨楼、双头寨、窑头、烟涧、黄楝树、吉章、梁家沟、黄庄、黄兑、张棉、沙园、赵村、黄岭、陡沟、小王庄、南坪、前富山、后富山19个村民委员会。 2014年末,全县总人78.2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1.31万人,城镇化率40%。人口自然增长率6.28‰,人口密度634.3人/平方千米。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