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浉河区
罗马字母拼写  Shīhé Qū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信阳市  浉河区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浉河,古称訾(zi)水。原为小溪,南北朝时为浉溪,齐建武二年改称浉水,后称浉河。
地理实体概况 位于信阳市西部,座落于豫鄂两省之间的长江开发带与陇海兰新开发带的交界处,是河南省的南大门。东与罗山县为邻,南与湖北省广水市大悟县接壤,西与湖北省随县毗邻,北与平桥区相连。人民政府驻湖东街道行政大道6号,辖区东西最大距离45.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4.8千米。下辖车站、民权、老城、五里墩、五星、湖东、金牛山、双井、南湾9个街道,东双河、吴家店、浉河港、董家河、李家寨5个镇,谭家河、柳林、十三里桥、游河4个乡,共18个乡级政区;辖86个居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委员会;辖有771个居民小组、2363个村民小组。辖区总人口为59.48万人,总面积为1783平方千米,民族以汉族为主。 浉河区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倾地形,西部和南部分别是桐柏山和大别山,东部、北部为淮河冲积形成的平原,最高海拔906米,最低海拔54米。本区西部和南部由桐柏、大别山环抱,地势依次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最高处四望山海拔906.2米,最低处双井河寨,海拔不足70米。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地、丘岗、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区南、西和西南部,面积约105万亩,海拔高度5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300米以上,坡度一般在35度以上,多呈山高坡陡,基石裸露,沟谷深邃,山峦连绵之貌。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由于山体风化强烈,有相当厚的残积物积堆积物,是发展林业、牧业和立休农业的理想环境。丘岗主要分布于山地东北、淮河以南,面积62万亩,海拔高度一般在200-350米之间,相对高度100米左右,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下,浉河区沿山地外围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是经济作物、稻、麦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沿河平原主要分布在淮河、浉河两岸漫滩上。在区内淮河平原区主要分布在吴家店、游河、双井一带;浉河平原区主要在城区。地表物质为洪积冲积物,地势开阔平坦,地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宜种多种农作物。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浉河、游河、孔畈河、洋河、太阳河5条,总长151千米;二级河飞沙河、东双河、双河、沙河、浉河港河、五道河、十三里河、杨河、余寨河、石板河、董家河、龙潭河、马家畈河、蒋水河、金华河、老湾河、黄湾河及长江流域浸水河18条,总长313.5千米;三级河流11条,总长178.3千米;四级河1条,总长2千米。 浉河区地处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冷暖适中,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天气多变的气候特征。境内四季平均温度为15.1℃。春季(3、4、5月)气温波动较大,阴雨偏多,季平均气温14.8℃,季平均降水292.2毫米;夏季(6、7、8月)天气炎热、降水集中,干旱、暴雨、水涝时有发生,夏季平均气温为26.6℃,季平均降水为598.4毫米,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在夏季,若夏季风过强,本地就有可能干旱少雨,形成伏旱;若夏季风较弱,降水带会停留在江淮一带,造成本地降水偏多,暴雨成灾。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5.1℃,年平均地表温度为16.9℃,土层深10厘米以下的地温为16.6℃;全区年平均降水量1109.1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2.3毫米,比降水量多243.3毫米;全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平均无霜期221天。浉河区境内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7.72千卡/cm2;年平均日照为2172.9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9%;年平均积温为5490.4℃。全区气候灾害主要有雨涝、旱灾、连阴雨、冰雹、干热风暴,其中以雨涝和旱灾略为严重,平均3—4年一遇。 浉河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260多种。其中野生经济动物有11科100多种,水生动物中鱼类就有50多种,水生飞禽10余种,两栖动物近10种,受国家、省重点保护的动物近20种。区内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已查明的有维管束植物185科、746属近2000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29种。其中淀粉植物80余种、油料植物70多种,用材树木300种,果类植物50余种,纤维及编织植物100多种,饮料植物10余种,蔬菜植物70余种,绿肥饲草植物30余种,花卉植物100多种,药用植物1400多种。 浉河区国土面积1783平方千米。2007年末耕地总资源29427公顷,常用耕地17997公顷,山林面积约11万公顷,宜渔水面1.1万公顷,荒滩、荒水、荒塘面积约3000公顷。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浉河区水资源总量为14.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9358万立方米,人均168.6立方米,含量极为丰富的地区在浉河、淮河平原区。浉河区探明的矿种31种,已开采的有8种。其中金属矿以铁、铜、铅、锌、钇等为主,非金属矿以蛇纹石矿、膨润土、萤石、大理石、白云岩、石墨矿、河砂等为主。 浉河区交通发达,通讯便捷。京广铁路和宁西铁路、107国道和312国道在区内形成“双十字”交汇,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武汉天河机场1个多小时车程,淮河航运可通达豫、皖、沪、苏四省市。两纵一横光缆在此交织,架起了与世界各地沟通联络的桥梁。 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03.7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7和0.6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7.9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74亿元,同比增长23.4%,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5%,收入总量、收入增幅、税收总量、财政收入质量均居全市第一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9%,较上年提升0.34个百分点,发展的质量持续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5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9.6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区属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1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外贸出口完成3297万美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978元、20051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5%。 辖区有各类工业企业744家,有商业网点3827个,幼儿园(所)104所,小学163所,普通高中4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64所,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3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6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疾病控制中心1所,乡镇卫生院10所。京广铁路、宁西铁路与国道G107线、G312线形成“双十字”交会,京珠、沪陕高速穿境而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鸡公山风景区、南湾湖风景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有南湾湖、波尔登公园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鄂豫皖革命纪念馆1个。市直单位信阳市国家税务局、信阳市国土资源局、信阳市农业局、信阳市气象局、信阳市人民检察院、市水利局、市体育局、信阳市审计局、信阳市交通运输局、信阳市粮食局、中共信阳市委老干部局、信阳市林业局、信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信阳市教育局等位于我区,国内旅行社18家,三星级饭店1家,其他宾馆、旅社、招待所58家。境内土特产品主要有信阳毛尖、信阳红茶、板栗、草莓、南湾鱼等。邮政编码为464000,电话区号为0376。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