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老王集乡 |
罗马字母拼写 |
Lǎowángjí Xiāng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商丘市 柘城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唐代形成村落,北宋逢集市,王氏为村之望族,称王家集。清咸丰三年(1853年)农历五月太平天国北伐军自亳州进发归德(今商丘),驻此休整,四方百姓箪食相迎,送粮送草,人头攒动,骡马嘶鸣,半月多朝夕如逢大会,从此称今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柘城县东部,距县政府20千米处,乡政府驻老王集村府前路1号。东与睢阳区包公庙乡相邻,南与起台镇交界,西与大仵乡为邻,北与睢阳区高辛镇毗连。辖前秦、后十门李、高庄、前扳曾口、大柴庄、陈楼、尹楼、谢堂、李振早楼、双楼、老王集西街、潘庄、赵楼、余庙、史陆庄、余心白、老王集东街、杨堂、 索庄 、许关庙共20个村民委员会,69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9万亩。总人口4.04万人,皆汉族。
地势平坦,趋向北高南低,平均海拔46.67米。土质多为两合土,西部有小片淤土。气候温暖湿润,1月均温-0.5℃,7月均温26℃,年均温14.1℃。年均降水量72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河流有四级河洮河,境内长5.9千米;五级河明净沟,境内长12.5千米。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辣椒、棉花、蔬菜、三樱椒为主。工业企业以酿酒、木材加工、面业为主导产业,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河南王贡酒业有限公司、柘城县商粮酒厂、柘城县三联木业有限公司、柘城县天天面业有限公司等。
有乡文化站1座,村级文化活动室20个。乡办初中3所,小学14所,幼儿园2所,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体育场地5处,6个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乡卫生院1座,村级卫生所22所。
拓宽了府前街,新建步行街、和谐大街。境内公路纵横交织,县道大(仵)十(字河)在老王集交叉,北通毛堌堆。2012年明净社区、福馨社区、康居社区进行新型社区改造,礼堂、广场、敬老院、学校、医院、社区活动中心等设施齐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电话,通有线信号,通网络信号,通自来水。有县乡公路2条,境内长14千米。有桥梁2座,总长30米。
传统民族文化:许关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逢庙会;杨堂每年二月初九逢庙会;李楼每年二月初二逢庙会;老王集西街每年三月初三逢庙会;三刘庙每年三月十五逢庙会;余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二逢庙会。
著名历史人物:王居信,前扳曾口人,秀才出身。1911年春秘密联络同盟会,组织“青帮”,制定“不欺老,不骂少,不奸淫,不偷盗”等帮规帮约。编歌谣称:“骑马挎长枪,孙文也在帮”,帮会很快发展起来。5月24日“青帮”攻克砖桥集。8月20日攻陷柘城,队伍发展到3万多人,旋向永城进发。8月25日清政府急调开封、商丘重兵,围剿前扳曾口,王居信等18人被捕,村庄化为焦土。清军把王居信绑至大树上,浇上煤油,烧至半死,斩首示众十余日。
前扳曾口有一棵650多年的柘桑树,传说为元末明初所栽。当时王氏二世祖坟上同时栽种两棵,另一棵1958年被大风刮倒刨掉,还剩下一棵仍然旺盛,树枝丛生,树高25米,胸径1.06米,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邮政编码:476223,电话区号:0370,联系电话:0370-7391010。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