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安平镇 |
罗马字母拼写 |
??npíng Zhè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商丘市 柘城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相传,古时已有人在此定居,汉代始逢集市,以商贾能平安交易得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安平镇地处柘城县西南部,距县政府驻地18千米,镇政府驻地安平集。东北与皇集乡接壤,南与周口市鹿邑县高集乡毗邻,西与周口市太康县张集乡相邻,北与李原乡隔涡河相望。下辖安平、刘洼、后郑、梁堂、前王堂、后王堂、李庄、大史庄、于庄、小张庄、杨庄、周堂、冯庄、李楼、王营、张店、宋庄、刘屯、古楼、靳阁、花庄、张炳庄、崔桥、罗庄、蔡洼、义醒岗、李楼、大毛、河西、铁关、张庄东、张庄西、赵油坊、史老八共34个村民委员会;145个自然村,378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8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7万亩,人均1.1亩。总人口7.12万人,皆汉族。
地势平坦,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海拔47米。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1月均温-0.5℃,7月均温26℃,年平均温14.3℃,年降水量700--80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水资源丰富,涡河沿北界东流,境内长13千米;生产沟贯穿东南部,晋沟河、清水河、红泥沟自西北流向东南,境内总长5.2千米,为季节性河流。土质多淤。
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三樱椒。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和家禽为主。工业为面粉、板材重要的加工基地,重点规划了安平工业园区,史老八板材加工,河西板材加工3个产业集群,2014年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全镇共有商业网点723个,乡村集贸市场8个。
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室35个。文化娱乐团体有腰鼓队、曲艺队,有唢呐、杂技表演专业户8个。有幼儿园21所、小学30所、中学4所。卫生院2个,村级卫生所31个。镇区有东西主街2条,南北大道2条总长4.5千米,道路铺修面积40000平方米;有花坛63个,绿化面积7平方千米;有自来水厂1座,有深水井及成套净化设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1%;有供电所1座,主变压器8台,高压线路长8千米。
商周高速境内长8.5千米,县乡级公路3条,客运站发20班次,日客运量10000人次。
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毛战国墓群遗址。大毛战国墓群,有土岗高4米,长35米,宽29米。按《水经注》所载,此处曾为楚国大棘地,且有楚太子墓及伍贠钓台。1975年发掘12座墓葬,出土文物115件,有铜钟、鼎、罐、壶、盘、鬲等,确认为战国墓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产:鸡爪麻花,形似鸡爪,焦酥香脆,久存不变质。清代曾为贡品。丁家煸炒鸡始产于清朝末年。采用优质、鲜活的本地家养小鸡,加上草果、肉扣、八角等二十余种调味品。用当地芝麻油和自治天然酱,使用地锅通过炒、煸、炖、焖锅等环节,精心烹制而成,汤浓、味香,风味独特,鲜嫩可口,麻辣清香。
历史人物:刘其清,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配合李自成起义军入柘,任临时县令,守月余撤走;王虎变(1153-1939年)光绪壬午科庠生,设馆为教60年,授徒500余人,举第13人,誉满乡里。主要诗作有《讽劝富翁》、《主考不解易》、《民家怨》等;王荆耀,1940年抗大总校毕业,1946年下半年在本村一带开辟“鹿、淮、太”革命根据地,1948年秋三人在此突破土顽联防队90多人围困,后曾任福州军区炮兵司令部参谋长。邮政编码:476232,电话区号:0370,联系电话:0370-7572926。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