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杞县 |
罗马字母拼写 |
Qǐ Xià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开封市 杞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杞县境内古多杞柳,因以名“杞”。又以县城内拥(通雍)三丘,亦名雍丘。周武王克殷封禹后东娄公于杞,都雍丘,与宋、陈同为上公之国。传五世至武公,杞国东迁缘陵(今山东安丘县东北),其地入郑(亦曾属宋),称雍丘邑。秦始皇统一六国,始置雍丘县。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沿之。至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将圉城、外黄两县并入,仍称雍丘县。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38)改称杞县。后汉初复名雍丘。迨宋室南迁,雍丘归金,避金世宗完颜雍(公元1162年)“雍”字之讳,改称杞县,沿用至今。 |
地理实体概况 |
地处河南省东南部,毗连六县,东为商丘市睢县,东北接商丘市民权县,南邻周口市太康县,西接祥符区,西南邻通许县,北抵兰考县。东起西寨乡,西至高阳镇;南起竹林乡,北至泥沟乡。属县级行政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10221,上一级行政区是开封市。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金城大道58号,电话区号0371 ,邮政编码475200,政府网址为http://www.zgqx.gov.cn/。总面积1243.000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27455亩,人均1.05亩。辖城关、五里河、邢口、傅集、圉镇、高阳、葛岗、阳堌8个镇和城郊、宗店、板木、竹林、官庄、湖岗、苏木、沙沃、平城、泥沟、西寨、柿园、裴村店13个乡及一个产业集聚区,总人口1219802人,是开封市第一人口大县。主要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回、藏、苗、土家、满等29个民族,玉皇庙村是全县唯一一个回民村。地处中牟——睢县沙地沙丘平原区中部。县境东北部属黄河故道,风蚀洼地与风积沙丘相间分布;中南部为冲积平原。全境地势坦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区平坦,小部分地区稍有起伏。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境内河道属淮河流域,惠济河及其支流淤泥河流经县北部,铁底河、小百河流经县境西南部。河流总长度204.92千米,河网密度0.16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0.69亿立方米。
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9.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2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62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6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12元。 龙头企业有龙宇化工、东磁新能源、杞县华泰虹实业有限公司、大用鸡场等公司。2014年粮食总产达65万吨,已建成大蒜、辣椒、花生、棉花、小麦、菜花、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大蒜、辣椒、红薯是杞县特色经济作物。2014年大蒜总产50万吨,成功承办中国第八届(杞县)大蒜节,合同购销大蒜、蒜薹等农副产品36.5万吨,签约总金额9.56亿元人民币。畜牧业以生猪、羊、牛为主,现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300多家,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近年来,杞县相继获得“全国棉花产量百强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十强县”、“全省产粮大县”等荣誉称号。
北京—广州公路、马桥—开封公路、侯岭—饭坡公路等多条道路穿境而过。
全县有高级中学4所、职业中专1所、初级中学49所、小学596所。各级医疗机构25所。
名胜古迹有抚辰楼、杞县大成殿等,革命纪念地有水东烈士陵园、虎丘寺等。古有商代名相伊尹、西汉刘邦著名谋士郦食其,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女诗人蔡文姬等历史名流。近代有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当代有香港、澳门区旗区徽设计者肖红,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者张武等知名人士。
杞人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列子·天瑞》中对其基本内容叙述为:杞国(现开封杞县)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杞人忧天传说中蕴含的造福于民、泽被后世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2014年12月,河南开封申报的"杞人忧天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族传统节日今以春节、元宵、仲秋为最盛;二月二、清明、端阳、十月一、冬至次之;六月一、七夕、中元、重阳、下元等已渐废。 回族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汉族婚俗,传统形式为女嫁男家,随男方生活终身,"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俗称娶媳妇。其中有中途丧妻而再娶的称为续弦、填房;中途丧夫而再嫁者称为再醮、改嫁,也有离异另择婚配的,但多属男娶女嫁。另一种形式为男人女家,随女方生活终身,俗称入赘、女娶男、招养老女婿,此男称为赘婿;也有丧夫不愿再嫁而娶男到原夫家养老抚幼的,类同入赘。回族婚俗,回族教义"以婚姻为人道之大端,古今圣凡,皆不能越其礼而废其事",男婚女嫁为"瓦直卜"(当然),是"逊奈"(圣行),坚持一夫一妻(建国前个别多妻)、男女自愿、反对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提倡本民族内部婚配、允许与外族结婚(但外族人必须入回教)的通婚原则。回族人口较少,内部通婚,亲戚重叠,有"回回亲,扯不清"之谚。
丧葬,旧俗以土葬为唯一形式,礼仪较婚嫁更为繁杂,并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现 殡葬改革要项有四,一为提倡火葬,渐次废除土葬;二为改薄养厚葬为厚养薄葬;三为礼仪从简;四为平坟扩耕,并一度实行公墓。但农村农民观念较难改变,公墓虽有未用。
饮食方面:城乡皆一日三餐为常,早、晚较简,午饭稍丰。食品以面为主食,菜肴以蔬菜为主,奶、蛋、糖、油次之,鱼、肉、珍鲜多用于节日或宴客。制作方法常为煮、蒸、炒、炸。城乡风味各有偏好,农村以酸、辣、咸、满、热、香、肥为佳;城镇则以川豫风味为优,并且讲求刀工、花色、雅洁、营养。酒是宴客、节日所必备,品类古尚浓烈,今尚低淡柔和。饮料仍以茶叶为主,并列为宴客及馈赠礼品。饮食安排,多数自奉从俭,节庆或宴客从丰。"自己吃了填坑,人家吃了留名"、"宁穷一年,不穷一日"的民谚就概括地说明了这一习俗。 传统节日,例有相应的饮食,现仍盛行的如正月初一(农历下同)、初三、十五、十六、冬至皆吃水饺(十五加元宵);二月二炒鸡蛋、凉粉;端阳节吃粽子、炸糖糕、菜角、麻叶、饮雄黄酒;六月六吃炒面;八月十五吃月饼、团圆饼,炉甜咸火烧;腊八吃米粥;二十三吃灶糖、喝祭灶汤等城乡贫富无一例外。
杞县群众选宅建房各有讲究,宅基以高燥平坦、背风向阳、交通排水便利、临水源和住户为佳。院落绝大多数为四合院式,以北屋为主房(也有因宅基形势以东、西、南屋为主房的),规模恢宏,由尊长居住;东、西、南为陪房,规格较次,幼辈居住或作厨房、客房。近年来兴建小区住房,均为钢筋混凝土楼房。民舍仍以坡顶歇山式为主,公房多为平顶楼房。建筑材料,因房式而异,坡顶式为砖灰墙、瓦顶、木架结构;平顶式为砖灰墙、水泥预制板为盖板。房舍饰物,建国前官绅户按品阶饰以铁花、釉(陶)鸟兽、门钉、门枕、镇狮炫耀富贵,平民虽富余之家亦不得加饰。建国后,房舍都不加饰物,仅部分门楼饰以釉瓷片图案、匾额、对联,门下安放门枕、门镇(狮),意在美观。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