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山城区
罗马字母拼写  Shānchéng Qū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鹤壁市  山城区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因该区地处丘陵地带,西部多丘陵山地。区内坡度较大,建筑物高低错落,颇具山城特色,故而得名山城区。
地理实体概况 鹤壁市山城区位于鹤壁市中北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过渡带,东经114"12',北纬35"53',东与汤阴县接壤,西、南连接淇滨区,北与鹤山区和安阳县毗邻,距新市区23千米,距省会郑州180千米,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由辖区东3千米处南北通过.辖区总面积197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4.7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2.03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4.01平方千米。全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68521户,总人口24.69万人,人口密度为平方千米1275人。其中男12.43万人、女12.26万人,城市人口15.87万人,农业人口9.06万人。居民汉族最多,另有回、满、朝鲜、蒙古、壮、彝、苗、仡佬、土家、维吾尔、达翰尔、布依、藏、侗、白、土、畲、仫佬等18个民族共1033人,其中人数最多的回族有568人。 山城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浅山丘陵地貌。一年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2摄氏度,无霜期22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平均2331.6小时,日照率为53.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0.15千米--0.4千米。主要河流有汤河、羑河,两河在东部汤阴县境内汇合后流入卫河。 区域内气候温和,土层深厚,物产丰富。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和林果为主;矿产资源已发现和开采的有煤炭、瓦斯气、水泥灰岩、白云岩、麦饭石等3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6亿吨,水泥灰岩储量20亿吨。境内主要道路有山城路、春雷路、长风中路、红旗街、奔流街等,有图书馆一所,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所,鹤壁市第一小学、鹤壁市第四小学、鹤壁市第八小学等小学,鹤壁市第二中学、鹤壁市第四中学、鹤壁市第七中学,鹤壁一中、山城区综合高中中学。文化艺术 辖区有各类民间艺术表演团队50个,演职人员3000多人,有示范性文化大院20个,其中宝山街道的小庄村和鹿楼村文化大院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首批示范性标准文化大院;有农家书屋32个,配备了书柜、书桌、椅子、报架、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棋牌、球案、音响、电脑、打印机、打击乐器、腰鼓等物资设备,还实行了电影下乡工程,每月每村一场数字电影,为63个行政村(社区)建设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为8个村配备了投影仪,55个村配备了电脑。建成了鹤壁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山城支中心,配备了40万元的设备,将图书、文献资料等文化资源转化成数字化共享资源。通过公共信息网络无偿传送到城乡基层。投资40余万元建成了600余平方米的石林镇文化站。其中石林镇文化站占地面积119平方米,建筑面积319平方米。境内还建有区大型文体中心1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43平方米,总投资1700万元,外装投资197万元,内装投资150余万元,灯光音响40余万元,座椅20余万元,塑胶地板18万元,体育馆内器材10万元,中央空调30余万元。建有450座的山城区人民会堂1个,100人的会议室1个,贵宾厅一个,内设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各一处,内有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排练厅等一系列文化体育设施。连续5年举办了大型元宵焰火晚会,每年的6、7月份都组织举办10场广场消夏文艺晚会。境内石林镇的剪纸艺术多次参加河南省民间工艺美展及全国巡展,展出精品近千件,被评为第一批河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林镇时丰村的金龟舞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11年辖区共有22家网吧、5家音像店和19家书店和26家复制网点。新建了红旗、鹿楼文化活动中心及4个文化活动室。全区51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山城区文化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馆,是我市唯一通过评审的县区。 教育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所,在职教师总数为1565名,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名师73人,市级骨干教师100人,区级骨干教师300人。在校学生22740人。其中普通高中1所,教师64人,在校学生598人;科技中专1所,教师62名,在校学生912人,普通初中3所,教师388人,在校学生3200人;小学48所,教师1051人,在校学生18030人,入学率在100%;民办学校(包含幼儿园)45所。此外,辖区境内还有市属初中4所(四中、二中分校、七中和十八中),高中2所(培红高中和市高中分校)。乡镇成人学校2所,其中一所达到省级示范性成人文化学校,村级成人文化学校18所。全区教师小学达标率100%,拔高率86%;初中学历达标率99%,拔高率68%;高中学历达标率90%,小学初中高中学历比率分别为83.7%、60.4%、1.5%,共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骨干教师478名。李建民、李克林、袁珍、魏合叶、王东升、温天才等教师的《新课程师资培训方式研究》、《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的研究与实践》、《农村学生自主学习的困难与对策研究》和《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等论著,先后荣获河南省和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课题成果奖称号。辖区的综合高中,先后被评为“全国法制教育先进集体”、“市文明单位”、“市教育先进集体”,实验中学被授予:“河南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电教一类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管理规范化学校”、“文明学校”、“示范性初中”等。实验小学,先后荣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省教科研先导型学校”、“省教育先进集体”、“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语言文学工作先进单位”、“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市校本教研基地”等。第五小学是“市首批规范化学校”、“示范性学校”、“市文明单位”、“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先进单位”、荣获国家省市荣誉三十余项。第八小学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河南省千秋杯德育先进集体”、“电化教学先进单位”、“试教先进单位”、“科技特色学校”、“河南省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特色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试教先进单位”等。民办学校在各项活动中,共获得22项荣誉,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5项。教育经费逐年提高,其中2011年全区下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381.21万元,惠及学生14480人,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09.4万元总受惠学生达28636人次,受到资助的城市低保和贫困户家庭子女712人。长途电话区号为0392。邮政编码为458000。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