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延津县
罗马字母拼写  Yánjīn Xiàn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新乡市  延津县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因此地古时境内黄河渡口较多,故名延津。
地理实体概况 延津县位于新乡市东部,县政府距新乡市政府驻地37千米。地址为城关镇东大街5号。东邻滑县、封丘县,南邻原阳县,西邻新乡县、红旗区,北邻卫辉市、浚县。辖有城关、丰庄、东屯、王楼、石婆固5个镇,僧固、魏邱、司寨、马庄、小潭、榆林、胙城7个乡,共12个乡级政区,辖5个居民委员会,34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42个居民小组,1766个村民小组。行政级别县处级。总面积886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距离42.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2.5千米,耕地面积475.56平方千米,全部为有效灌溉面积,林地面积196.3685平方千米。总人口51.15万人,县政府驻地人口6.7598万人,以汉族为主,境内包括16个民族,其中回族766人,维吾尔族12人,壮族10人,苗族4人,满族4人,布依族5人,彝族5人,藏族2人,傈僳族2人。其他民族(土家族、蒙古族、拉祜族、佤族、白族、侗族、鄂温克族)各1人。 自然条件:境内地势平坦,属低洼平原区,土质是沙质土壤。境内主要河流有大沙河、柳青河、文岩三支、柳青一支、罗滩排、龙潭排等。 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最高温度39.3℃,最低气温零下9.4℃,年平均降水量495.2毫米。年均无霜期220天。主要公路有济东高速公路,境内长45千米。省道内罗线、封辉线、郑吴线、长济线、长邵线,县道班胙线、马杏线等。有新荷铁路一条铁路,境内长度31.5千米。大型桥梁18座,加油站20个。 经济状况:本行政区2014年经济指标为1141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5000万元,人均年收11333元。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3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家,职工约5万人,工业总产值为49.5亿元。共有商业网点8717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8.6亿元。工业类别有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骨干企业有新粮集团、千百知饮品有限公司、克明面业,主要产品为面粉、饮料等。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花生、果树,特色种植有塑料蔬菜大棚。养殖业以饲养羊、种猪为主。服务业主要是餐饮业。 教文卫体状况:境内主要教育单位有初中42所、小学139所,幼儿园221所。有文化站12个,村文化活动室340余个,民间艺术团体(剧团、曲艺队,唢呐班等)50余个,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1个,体育健身器材地200余处。 所获荣誉:荣获中央综治委、人社部“2009-2012年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河南省首届平安建设最高奖“中原平安杯”;2009年-2012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名胜古迹:黄河故道公园、大觉寺万寿塔、李戴墓、陈玉成墓等。 延津民俗: “青叶落地节”:在我县马庄乡的原屯、堤后和丰庄镇的前、后王庄等村子里,至今还过着一个绝大多数村庄都不过、甚至都不知道的节令-----“青叶落地节”,简称青叶节。这个节令的日期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之所以把青叶落地节定在这个日期,是其时树上的青叶已全部落地,秋收结束,麦子已经种完,时令已进入冬季,由农忙趋于农闲,人们经过紧张的秋收秋种可以松口气,休整一下了。人们这天中午包顿饺子来过“青叶落地节”,既是感恩苍天大地给予的丰硕成果,又感叹季节的变化。惋惜青叶落地,感慨时光流逝。既回忆、对照时间和自身的变化,又表现出对苍天大地的敬畏。因此,条件好的除了包饺子外,还要做几个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几口菜,喝几杯酒,谈天、谈地、谈农活,话风、话雨、话人生。意沉沉、情切切,其乐融融,好不快哉!但不知道为什么过此节令的面如此窄,不要说相邻的村子有的过有的不过,就是同一个村子也是有过有不过的。但又不知此节的生命力为什么这么强,尽管过此节的人少,还是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了。邮编453200,电话区号0373。 邮编453200,电话区号0373,行政区域代码410726,县政府网址:www.yanjin.gov.cn。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