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大峪镇
罗马字母拼写  Dàyù Zhèn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平顶山市  汝州市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以所驻自然村名称命名。
地理实体概况 位于汝州市东北部边缘,东与禹州市毗邻,南与米庙镇、焦村乡接壤,西与陵头镇、骑岭乡相连,北与登封市相接。镇政府驻大峪村委会大峪自然村,距城区23千米。行政级别为乡级,行政区划单位为镇。下辖大峪、下焦、邢窑、田窑、刘窑、大泉、后坡、杨窑、龙王、班庄、黄窑、棉花、王台、同丰、雷泉、高岭、刘何、玉皇、十岭、寨湾、西范庄、袁窑、赵楼、青山后,共24个村委会,203个自然村,201个村民组。长途电话区号为0375,邮政编码为467512。 全镇总人口2.6万人,均为汉族。总面积144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距离2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80人。 地处嵩山南麓余脉箕山腹地,是典型的山区镇。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境内有大小山头342座,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就有28座。境东北部的大红寨山(又名大熊山),海拔1150.6米,是汝州市北部最高的山峰。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多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4.4°C,极端最高气温39.2°C。无霜期年平均22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小时。 全镇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6条,源于小红寨西麓的黄涧河从中间低谷自北向南,流经焦村乡、纸坊镇,注入北汝河。小型水库1座,为十字口水库。 境内矿产资源有30余种,以原煤、铝黏土、铜、铁、镁、铅、锌、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硅石储量最多。其中,原煤地质储量1015万吨,铝黏土储量500万吨,硅石储量15000万吨,方解石储量20万吨,镁储量20000万吨。 境内有1条国道和2条省道,焦作-桐柏高速公路(国道,简称焦桐高速)横贯南北,永城-汝州公路(S320,简称永汝线)贯穿中东部,焦作-新野公路(S234,简称焦新线)自西北往东南斜穿全境。另有县道1条、乡道3条,与村村通道路纵横交织,十分便利。全镇电力、道路、通讯、用水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工业以采矿为主。有工矿企业80多家。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3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瓜果、蔬菜。蔬菜主要品种有白菜、南瓜、辣椒等。畜牧业以猪、牛、羊、家禽养殖为主。全年粮食产量完成925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同时,大峪镇建有1千亩优质柿子、3千亩优质甜杏、5千亩优质核桃基地,建有林果深加工企业2个,甜杏采摘园2个。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0%。 有镇文化大院1个,村级文化大院20个,拥有业余剧团3个,唢呐队4个,铜器队5个,民间文艺团体6个,涉及腰鼓、秧歌、铜器舞、花棍、旱船等民间艺术。共有幼儿园3所,小学15所,初中2所。镇卫生院1所,卫生室24所,有床位116张,每万人拥有病床46张。专业卫生人员26名,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3人。 大峪镇处于华北地台与秦岭褶皱的衔接地带,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长期多回旋的不均衡演化过程,形成了独特而壮美的自然景观,具有重大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境内旅游价值较高的旅游景点有160多处,主要景区有大红寨山、小红寨山、龙凤山、观音堂、关顶山、蜜蜡山、祖师顶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山势险峻;有550公顷天然枫树和黄栌树红叶林、紫云山风景区、野生药材园、野韭菜坡;另有梁家寨、石榴嘴寨等明清时期古山寨20余座,亟待开发;还有宋至元代汝窑遗址、袁窑村古梁家寨、马鞍驼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县政府旧址、王沟河南省军区司令部旧址、路泉八路军医院旧址、中德合资矿泉水厂等,历年都有国内外科学家和游客到此考察、观光,也一直是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峪地处汝州、登封、禹州3市交界处,历来为来往客商的必经之地。抗战期间,皮定均、王树声等曾率部在此坚持抗日,是革命老区。近年来,每逢阳春三月,以杏花为媒,举办大峪杏花节成为该镇特色。节日期间组织大型文艺汇演,涉及武术、广场舞、扇子舞、舞狮、舞龙、铜器、腰鼓、曲剧等表演,展示剪纸、皮影戏、打铁花、汝瓷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举办登山比赛、山地自行车比赛、摄影大赛等。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