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米庙镇 |
罗马字母拼写 |
Mǐmiào Zhè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平顶山市 汝州市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以政府驻地村庄名称命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汝州市东北部,东临黄涧河,与焦村乡相望,南与纸坊镇相邻,西与钟楼街道、风穴路街道、骑岭乡相接,北与大峪镇相依。行政级别为乡级,行政区划单位为镇。下辖米庙、安庄、白庄、郭林山庄、一五张、双郭楼、曹庄、金沟、东关庙、东黄庄、大刘庄、石槽王、许庄、郭营、马窑、尚庄、于庄、铁炉马、白马、榆树陈、王河盘、潘庄、于窑、玉皇沟、榆圪垱庙、九间窑、焦岭、风庙、枣树庙,共29个村委会,99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米庙村距城区9千米。长途电话区号为0375,邮政编码为467511。
人口5万余人,以汉族为主。其中,城镇常驻人口6000人。总面积94.9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2.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8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26人。
地处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南部为北汝河冲积平原,北部为嵩山余脉禹王山、大青山为高点的微丘平原和坡地。最高点位于大青山,海拔818米,最低点位于许庄村附近,海拔420米。
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涧河、石堰沟河,均为北汝河支流。主要渠道有陆浑灌区东二干渠、安沟水库西干渠、马庙水库东干渠、二五跃进渠。有小型水库金沟水库1座。
地下矿藏丰富,有原煤、黄金、铜、铁、铝矾土、高岭土、花岗岩、石英、石灰岩、麦饭石等17种矿藏。其中原煤储量3亿吨。南部北汝河冲积平原已探明有石油、天然气资源。西北部有富含20多种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
全镇有玻璃制品、陶瓷、纺织、家具制造、煤矿、铅矿、高岭土矿等各类企业53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花生。有花卉、优质大棚蔬菜、瓜果等种植基地7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高等级烟叶和优质粮棉生产基地)。畜牧业以生猪、牛羊、家禽养殖为主。全镇有规模化养殖场(户)21个。粮食总产量3.8161亿吨,农业人均纯收入达8760元。有优质豫西泡桐20多万株,是汝州市著名的泡桐之乡和木材加工基地。2002年被河南省农业大学选定为教学科研基地。
全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22个,另有文化大院、影剧院、戏迷俱乐部,村级业余剧团、唢呐队、腰鼓队。所演戏剧、节目多为自编自导。玉皇沟村民马国平创作的剧本《淘气相亲》、原乡文化站干部屈江北创作的《李豁子复婚》,分别被省黄河音像出版社和省曲剧团采用,并录制成戏曲光盘在全国发行。屈江北创作的十七集戏曲电视连续剧《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世纪坛组委会一等奖。该镇文化站1990年3月被省政府授予文化中心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双郭楼村民王春潮能写善画,其书法楷、草、隶、篆诸体兼备,且能指书(用手指书写),能用竹筷、火柴梗作硬笔书法。退休教师范其锋,以篆、隶闻名全市,部分作品被日本友人收藏。曾经的乡干部常新德是省书法协会会员,其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还被江西、开封等省、市的碑林收集、刻石。全镇共有幼儿园27所,小学25所,初中3所,高中1所(汝州市第三职业高中)。米庙镇明德小学和米庙镇东芝希望小学均为汝州市重点小学。全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2个,标准卫生室22个。有床位147张,每万人拥有病床30张。专业卫生人员105名,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15人,注册护士7人。
新建成焦作-桐柏高速公路(简称焦桐高速)穿境而过,并在境内设有出入口。另有省道永城-汝州公路(S320,简称永汝线)横贯,县道十米公路、风烟公路,乡道纸张公路、米郭公路、杨车公路以及村村通公路纵横交错。有邮政局1所,联通、移动、电信均设有营业网点。
该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国、郡、县的首府,有王河盘仰韶文化遗址、承休国遗址(别名麻城旧址)、玉皇沟遗址、达鲁花赤墓(别名将军墓)、武窑重兴土寨等多处古迹。镇政府驻地北约3千米处有承休国遗址(别名麻城旧址),城址跨川分东、西两城,面积1.5平方千米,今残垣犹存。两城内出土有新石器时代“贝币”,战国时期楚国“蚁鼻币”、“布币”(铲币)和两汉时期的铜器、青玉等,据考古部门推断,此城建于两汉以前,可为研究汝州历史提供佐证。镇境南部与纸坊镇交界处的玉河盘村附近,有元代武略将军哈喇鲁虎哥赤墓,俗称将军墓。据墓地遗碑碑文记载,哈喇鲁将军曾兴师伐金,平定中原,留镇并定居汝州,死后葬此。碑文由元代光禄大夫翰林学士赵孟頫书写,颇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米庙镇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故乡,还是河南曲剧的发祥地之一。
1992年和1997年,该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分别命名为武术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乡(镇)。解放初期,双郭楼村的郭老元、于庄村的于章才等拳师就以武术名扬中原。全镇武术流派纷呈,有少林拳、关东拳、武当剑、岳家棍、罗家枪等十数种。上至80岁老翁,下到7岁儿童,都以习武为荣。常年坚持练武并具有相当功底的人数达1500多人。全镇设武术辅导站34个,武术表演队(均为农民自办)42支。各中、小学都开设有武术课。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平顶山和汝州市武术比赛,并屡次获奖。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