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临汝镇
罗马字母拼写  Línrǔ Zhèn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平顶山市  汝州市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以所驻自然村名称而得名。
地理实体概况 位于汝州市西北部边缘,是汝州市西大门。东与庙下镇相邻,南与温泉镇相连,西与汝阳县相接,北与伊川县相依。行政级别为乡级,行政区划单位为镇。地处汝州、伊川、汝阳三县(市)交界处,下辖临北、临南、临东、临西、菜园、郝寨、东营、西营、白土泉、坡池、关庙、北李庄、北纸坊、北王庄、西马庄、小山沟、冯楼、武庄、狮子张、北孙庄、庙张、东马庄、彦张、营河,共24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镇政府驻临南村(临汝镇南街),距城区30千米。长途电话区号为0375,邮政编码为467541。 辖区总人口7.2万人,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回族。面积92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距离6.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8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82人。 辖区南北狭长,北靠暴雨山,南依五龙山,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浅山丘陵区,约占全镇总面积的1/3,中部、南部地势平坦。最高点位于坡池村暴雨山顶,海拔613米,最低点位于榆树园村牛涧河上,海拔348米。主要山峰有崆峒山、娘娘山、长虫山、轿顶山、白云山等。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暴雨河由北向南汇入西南部的牛涧河,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流域。南部有陆浑灌区东二干渠横穿东西。境内有小型水库1座,为小山沟水库。 已探明矿产资源有原煤、铝矾土、白云石、石灰岩、地热水等30余种,其中原煤储量1.2亿吨,铝土500万吨,石灰岩2.3亿吨。 境内焦柳铁路、南京-洛阳高速公路(简称宁洛高速)、省道洛阳-驻马店公路(简称洛驻线,原洛界公路)与夏邑-宜阳公路(S319,简称夏宜线)东西并行穿越镇区。镇区有临汝镇火车站。县道坡车公路、郝魏公路和乡道、村村通公路纵横交织。有汽车站1个,公交线路3条。35KV变电站3座。 临汝镇是汝州市的人口大镇、商业重镇和工业强镇,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达镇体制改革试点镇。工业以原煤、矿石开采、水泥生产、面粉、食品加工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家,各类小型企业100余家。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有河南长虹矿业有限公司、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河南汇迪面业有限公司天瑞铸造公司等。全镇共有耕地面积6.3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棉花、红薯、花生、蔬菜(辣椒)等。全镇基本形成蔬菜、花卉苗木、果林等6个种植生产基地。畜牧业以猪、牛、羊、鸡养殖为主。有经济林21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1818元。 全镇有文化大院11个,影剧院1个。文化艺术团体5个,团体会员121人,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3个,演出人员127人。共有幼儿园32所,小学27所,中学4所,在校学生1200人,专职教师590人。有镇卫生院1所,卫生室24所,床位120张,专业卫生人员54人。 临汝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许(昌)、洛(阳)、襄(樊)大道上的重镇。地处镇西大门的虎掌凹为古广成关。今临汝镇镇区一带为战国时期人口聚居的単狐聚。唐代曾在这里置临汝县(属汝州管辖)。临汝镇在后唐五代时建镇,曾为平良县府所在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境内有道教名山崆峒山,曾是广成子修道之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妙水寺,曾是后汉皇家歇脚之地。汝州八景中的“妙水春耕”、“崆峒烟雨”就是妙水寺和崆峒山附近的景观。袁世凯时期的内阁总理赵秉均、国民党时期的中将军长闫曰仁、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郝保庆均是临汝镇人。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