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姬石镇 |
罗马字母拼写 |
Jīshí Zhè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漯河市 召陵区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据石亨墓志载:明正统年间(1463-1499年),先祖石亨在朝被诛,其妻领抱三个孩子流落异乡,当行到今胡桥地时,听到人喊马嘶,妇人惧,于慌忙中有两个孩子逃散,又将其不满月的小儿弃之桥下,后被秦姓拾回,取名秦三,后长大成人,知其身世,遂认姓归宗,将其父的衣物托人从京城盗回,并葬于此,且于墓侧建村,始名石庄;清末,由源汇区的姬崔迁来一姬姓,在石庄之东定居,名曰姬庄。解放后,由于发展较快,两村连在一起,取名姬石至今。 |
地理实体概况 |
姬石镇地处召陵区西北部,东接召陵镇,南邻邓襄镇,西接郾城区黑龙潭乡,北靠周口市西华县址坊镇。镇人民政府驻姬石村政文路1号。南距召陵区人民政府5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4千米,总面积3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3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084人。下辖胡桥、肖王、范寨、小潭、韩店、陈庄、傅庄、大闫、罗庄、庙陈、宋寨、高庄、黄集、大周、桂王、康洼、杏树王、武庄、姬石19个村民委员会,35个自然村,下设177个村民小组,以及汾河社区居民委员会。
属暖温带气候南部边缘。河道属淮河流域。主要河流为沙河、汾河。其中沙河从庙陈村入境,流经镇区西部、北部,至胡桥村出境,境内长11.2千米。汾河流经黄集村,从村南部出境。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青椒、蕃茄先后通过河南省绿色委员会的产品认证和基地认证;北部的反季节蔬菜、嫁接西瓜、无公害散养家禽等农产品,申请注册了“许慎”商标,成为城乡居民喜爱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知名品牌;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建成百头以上养猪场150座,千头以上养猪场2座,中韩合资双汇九鑫牧业是国内知名的种猪繁育基地。万羽以上养鸡场11座。
2014年农业增加值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60元。
有姬石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农村文化大院14个;村民活动广场16个。有幼儿园11所,小学12所,初中1所,主要学校有姬石镇第一初级中学。驻辖区内有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姬石镇卫生院,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7个。有学校体育场11个,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建成农村公路136.24千米,村村通柏油路。有自来水厂1个。拥有高压电线路1条。
南部毗邻漯周路省道,京珠高速公路斜穿全境,与横贯东西的常付线省级公路交汇于此,距京珠高速漯河北站5千米、南站3千米。主要古迹有:付庄留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的遗迹。春秋时期,齐桓公率领八国诸候会盟时曾筑台于此的会胜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东汉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许慎的故里,许慎陵墓位于许庄村东北部。许慎的文字巨著《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境内有许慎文化园。2005年开始,每五年一届,在许慎文化园举办国际许慎文化研讨会。夯歌、文化庙会、杏树王村的双王镰被列入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电话区号:0395。行政区划代码:411104105。邮政编码462300。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