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黄河滩区 |
罗马字母拼写 |
Huánghé Tānqū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濮阳市 范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今黄河主河道逐渐在境内形成。河北岸相继修筑了民堰。之后,黄河河床随黄河泥沙堆积的增加而增高,民堰也随之帮宽加高,便形成了现在的临黄堤。临黄堤与黄河之间的地带属于黄河水漫滩区,故称黄河滩区。 |
地理实体概况 |
黄河滩区是黄河下游独有的一种河道形态,为黄河大堤至河床之间为宽窄不一的滩区,滩区分嫩滩和老滩,嫩滩在河床至生产堤之间,常被洪水淹没;老滩在生产堤与黄河大堤之间,地面高低不平,有串沟,大部属耕地。由于黄河水多沙,逐年淤积,嫩滩高于老滩,老滩又高于大堤背河地面2至3米,形成“悬河中的悬河”。该区为黄河行洪区,雨季洪水漫滩泛滥,由于受黄河泥沙沉积作用,形成槽高滩低、堤根洼的特殊地貌。区内冲沟串凹纵横,地势不平,土壤多变。黄河滩区不仅经常发生水涝,而且旱灾严重。范县滩区大部处于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几乎年年都会出现旱灾。
范县滩区长42.5千米,涉及6个乡镇(辛庄镇、杨集乡、陈庄镇、张庄乡、陆集乡、高码头镇),142个村,10.28万人。耕地46.67万亩,人均大约1.30亩,人口密度较低。目前滩区经济主要是农业,农作物以小麦为主,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加上受黄河水患旱灾、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滩区群众普遍较为贫困,无力自我发展,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造成了群众增收困难,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为国家级贫困县。
建国后,党和国家为了使滩区人民财产得到最大保障,认真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的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范县成立了“黄河河务局”和“防汛抗洪指挥部”。2、修筑了生产堰,险工地段用石头修筑了坝头。3、每村均有计划地修建房台、村台等避水工程。4、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形成高含沙洪水,有计划地进行滩区大放淤,淤高滩地,填平堤河,形成对防洪输沙均有利的高滩深槽。5、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滩区扶贫搬迁。以上措施的实施,将彻底解决滩区“十年九灾”的历史。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