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沁河
罗马字母拼写  Qìn Hé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焦作市  武陟县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霍山西北部的将台上村西,郭道镇以上为上游,郭道镇以下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等地进入河南境内,在沁阳接纳丹河后转向正东,由武陟县白马泉处汇入黄河。
地理实体概况 位于武陟县北部,横贯东西,由小董乡沁阳村入境,流经小董乡、三阳乡、龙源街道办事处、木城街道办事处、龙泉街道办事处、西陶镇、大虹桥乡、北郭乡,止于嘉应观乡西营。长约34.011千米,流域面积约为44.9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宽度750米、河道平均深度1.2米,径流量为2立方米每秒,是大型河流。有丹河、阳城河、端氏河、获泽河等主要支流。该河流为外流河、地上河、常年河。汛期为6-10月。主要是灌溉农田,补给县城生态用水,为城区水系建设提供可靠水源。水产品有白条、鲤鱼、虾等,水质状况Ⅱ类。历史上沁河曾多次决口、泛滥为害。据《沁河史话》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有百姓“以枋木做水门,以备蓄泄”。魏朝初年,河内典农司马孚,表请魏文帝易木为石,改名石门,天旱开闸灌田,天潦闭闸空渠排涝。唐文宗大和五年(八三一年)开怀州古秦渠、枋口堰,灌济源、河内、温、武四县良田五千顷。历代兴衰,变化甚也,沿岸百姓并不畏惧洪、涝、旱灾,付出艰苦的劳动,凿山开洞,筑堤挖渠兴修水利。沁河之滨的小董村也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原创地。县城西部,沁河右岸的妙乐寺塔为我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五代大型砖塔。嘉应观乡沁河左堤和黄河左堤交汇处有一座已近2000年的庙宇(白马泉寺),相传为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纪念白马刨泉救主之恩而建。同时它也见证了沁河由此入黄。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