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黄河 |
罗马字母拼写 |
Huáng Hé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母亲河 |
曾用名 |
九河 |
所在(跨)行政区 |
洛阳市 孟津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以形态体貌命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千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是孟津县的最大河流,河流级别为1级,自新安县从西进境,向东流入巩义市,蜿蜒县境北部,经马屯、白鹤、会盟3个乡镇,流程59千米。白鹤镇的河清以西属山谷性河流,水流湍急,纵坡约0.1%左右;以东属平原性河流,水流缓慢,纵坡约为0.05%左右,流域面积约384.5平方千米。河中及岸边有大小滩涂十多个。建国后,最大流量曾达17800立方米/秒(1958年7月15日),最小流量曾是11.7立方米/秒(1961年2月)。正常年份平均流量为948立方米/秒,一般流速为1—2米/秒。常年河床最宽处扣马村为4.5千米,最窄处小浪底村85米。水深一般3.5米,最深处小浪底村达9米。小浪底村以东的“猪娃崖”,王庄村以北的“橡壳河”,为古今航行险段,容易搁浅。
自三门峡以下至孟津151千米,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千米,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据清嘉庆《孟津县志》载,县境内黄河古有晋长堤,唐永安堤、明永赖堤和夏公堤,清铁谢堤五条,其中唐永安护岸防溢堤长35千米。自清朝同治十二年(1655年),黄河南侵后,虽不断固堤防护,而水患未除。霞院至扣马一带村庄,原距河岸数里,后来受河身侵逼,数十个村庄被迫南迁。建国后,不断在险要河段筑堤植树,建坝设防,加强管理,有效地控制了河患。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