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熊儿河 |
罗马字母拼写 |
Xióng'ér Hé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郑州市 金水区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一个叫熊儿的民间义士将该河称为熊儿河。 |
地理实体概况 |
源起于郑州市区西南30里的铁三官庙,西南至东北流向,经马沟、荆胡、王胡寨、高寨,在潘张分为东西两支分别进入市区,在东豆腐寨汇合,折向北流至旧城南关,西过德济路,顺南城外东流,至二里岗附近再折向东北,过祭城东汇七里河。河流属性为内流河、地上河、常年河,属淮河水系,是贾鲁河支流。同时也是郑州市城市防洪骨干河道之一。该河全长25.00千米,流域面积288.0000平方千米;下游排洪能力80.00立方米/秒。
自未来路街道入境,祭城路街道东汇入东风渠,途经未来路街道、凤凰台街道、祭城路街道,境内全长9.20千米,流域面积43.5000平方千米,径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郑州知州张钺为解除水患,修缮熊儿河,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把治理市内河 流的工作提上日程,其中就包括熊儿河。1949年8月组织全市干部、军警、学校师生疏挖熊儿河。疏挖工程参加单位26个,出工4160人,挖河6530.00米、土方1.96万立方米。1950年8月,又动员4个乡的农民开挖熊儿河,长6350.00米、加深0.60米,疏挖后凤凰台一带3万亩土地即去水患。1952年,再次组织沿河农民疏挖3250米。经过1958年、1959年、1963年的几次疏挖和整修,熊儿河河底宽增至12米,河深平均3.50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儿河两岸居民区日益密集,身兼防洪排污功能的河道污染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源头水源枯竭,熊儿河慢慢成了一条人人厌恶的臭水河、污泥沟。虽经多次治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熊儿河一度成了郑州市的“龙须沟”,下雨臭水横流,晴天臭气熏天,两岸居民苦不堪言。1989年,郑州市人民政府投资20万元,清淤疏浚熊儿河市区段严重阻水河道。1990年6月,在大汛之前,组成熊儿河疏浚工程指挥部,经7.7万余人艰苦劳动,清除淤泥23.00万余立方米,工程竣工后大大提高了熊儿河的排泄能力。2002年先后完成了拆迁、截污、疏挖、护彻、橡胶坝、补充水源、建筑物配套设施等工程,是熊耳河得到了彻底的改观。长途电话区号:0371。邮政编码:450000。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