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宾阳洞 |
罗马字母拼写 |
Bīnyáng Dòng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灵岩寺 |
所在(跨)行政区 |
洛阳市 洛龙区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宾阳洞始凿于北魏,原名“灵岩寺”,明清后易名“宾阳洞”。据说是根据道教吕洞宾的字(洞宾)和号(纯阳)得名。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孝文帝(元宏)所开凿的功德窟而得名。 |
地理实体概况 |
宾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北部,与南北相毗连的两洞成为一组,三个洞窟的平面、结构、造型都很相似,是在统一规划和统一安排下开凿的。所在行政区龙门石窟街道。所在山峰龙门山。海拔800米,长度12米,宽度10.9米,高度9.3米,面积130.8平方米,容量1216.44立方米,土岩类型碳酸岩。 北魏时完成了中洞,南、北二洞完工于唐初。 宾阳三洞是中国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洞窟。《魏书??释老志》记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工难就,奏请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以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这是关于宾阳三洞开凿情况的较为详细的文献资料,它记载了洞窟开凿的缘由和过程。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孝文帝(元宏)所开凿的功德窟,始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终于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历经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只完成中间一窟即宾阳中洞。宾阳洞窟内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北依次为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佛。主佛释迦牟尼,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拓跋部营造大同云冈石窟时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特点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于基座前部,一层一层重叠,更是增加了佛像的飘逸潇洒之感。这种佛教造像的中原风格,正是孝文帝改制的反映,在龙门石窟一经形成,便迅速风行全国甚至域外,使佛教艺术更加中国化、民族化。洞内前壁两侧刻上下四层富有绘画性的浮雕。最上层是维摩变;二层是宣传舍生行善和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本生故事---须达拏太子施舍图和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三层是帝后礼佛图,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令人痛惜的是于上世纪30年代被盗往国外,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馆。最下层是十神王浮雕像,南北各五身。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清代所建砖券门楼时,发现了刻于窟门过道两侧的造型独特的天王浮雕造像,即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的大梵天王。宾阳洞窟顶为穹窿形,中部藻井为一重瓣莲花,加之围绕的流苏装饰,构成一莲花宝盖,莲花四周饰有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窟内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宛若铺垫着一幅华丽的地毯。宾阳中洞窟内壁面未留一点空白,全被雕刻品占满,并敷以鲜艳的色彩,整个洞窟雕作完整、富丽堂皇,具有皇家风范,是北魏佛教石窟的重要代表。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