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紫逻山 |
罗马字母拼写 |
Zǐluó Shān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洛阳市 汝阳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该地名来源于地理实体。 |
地理实体概况 |
紫逻山方圆绵延数十里,山脉大多南北走向,面积达86平方千米,最高海拔712米。东达汝州市界,西界城关镇洛峪河,南通汝河边,北与大虎岭相连。紫逻山自然风景优美,七沟八叉,沟沟都有清澈见底的溪流。紫逻摩崖石刻也有记载。在古矿洞边的悬崖石壁上,留有金代大定年间(公元1161年)和明昌年间(1190年)所刻的采矿日记和虎头像等字画。紫逻城位于紫逻山主峰北侧山腰,海拔612米。紫逻城始于春秋,处在晋楚古道上驻有逻兵,明正德《汝州志》、《伊阳县志》都有记载。《河南省文物志》对紫逻城描述说:“紫逻山腰有紫逻城不知建与何代,昔日驻有逻兵,残墙2里许。”唐朝大诗人杜甫送刺史贾至从洛阳到汝州赴任,路过紫逻城时触景生情,写出了《送贾阁老出汝州》:“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的诗句。元代史学家王沂《伊滨集·过古伊阳县》:“汝流浩浩郁黄雾,紫逻山腰欲无路;可怜客子无安栖,不及浮槎有髙树。”《伊滨集·紫逻口记》:“伊阳之东汝阳之北有山曰紫逻口,背汝而面伊,崭然相峙其中。汝水东注。其奇丽闳廓为登眺浮游之最。”根据史书记载自古以来,紫逻山就是洛阳到襄樊的咽喉要塞和战略重地。早在春秋初期(约公元前645年),肥沃的汝河两岸就成了诸侯国群雄逐鹿、鏖战厮杀的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楚国强盛后,靠方城(楚长城)御敌向北推进,扩展版土在紫逻山留下城堡要隘。在紫逻山要的白铁沟,古矿洞比比皆是。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