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金刚台红军洞 |
罗马字母拼写 |
Jīngāngtái Hóngjūn Dòng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信阳市 商城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为纪念1935年红军依托此地地形,发动游击战,故名金刚台红军洞。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苏仙石乡东河村南金刚台自然保护区内。原名朝阳洞,该洞口向西南,洞深9米,宽8米,高9米,可容纳近百人。该洞地势险要,山峦陡峭,涧谷深邃,不易发现,绕道有一小路通往,超近可用树上葛藤荡至洞口。1932年9月,红二十五军北上,主力撤离大别山后,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疯狂的推行“三光”政策,血腥屠杀人民,在商城县制造了一处又一处“杀人场”和“无人区”,大肆杀害革命志士,抢卖妇女,惨不可睹。1935年6月,赤城县委负责人张泽礼带领赤城特务队和部分县、区干部及红军家属,转移到金刚台。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有利于苏区人民坚持对敌斗争,经鄂豫皖边区党政军负责人高敬亭批准,并派来红二十八军干部邱玉生与张泽礼共同主持成立了中共商(城)南县委。邱玉生、张泽礼分任正、副书记,徐其昌任秘书,以赤城特务队为基础,集合赤南(今商城南部、金寨西部)、固始、霍丘、六安等地撤到金刚台的区、乡干部共80余人,组建商(城)南游击大队,余绪龙任大队长。将在山上的地方党政女干部、红军医院的护士和红军家属约40人,编为一个妇女排,由排长袁翠明和县委委员史玉清分工负责。此后又组建了七个便衣队,以金刚台为依托,以县委、妇女排驻地朝阳洞、女人洞为据点,配合红军主力,利用“朝阳洞”的有利地形,采取游击战术,摸敌哨,截运输,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敌人的封锁、搜山和“围剿”,迎来了革命的胜利。红军洞是红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金刚台红旗三年不倒”的珍贵实物见证。管理单位为商城县文物管理局,地址位于赤城路与花园路交叉口。邮政编码465350。联系电话7922429。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