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太清宫铁柱 |
罗马字母拼写 |
Tàiqīnggōng Tiězhù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
所在(跨)行政区 |
周口市 鹿邑县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因该铁柱立于太清宫太极殿得名太清宫铁柱。 |
地理实体概况 |
太清宫铁柱位于太清宫镇太清宫内,铁柱地上高度1.43米,周长0.6米。下部为圆柱,顶端是葫芦形。群众直呼其为“赶山鞭”,说是这远古时期,鹿邑有一座叫隐阳山的大山,就在老子所住的村子前边。山北数十里之内很少见到阳光,而且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住在此地的百姓吃尽了苦头,老子上山釆来五色石,支起八卦炉,生起无名火,把五色石装在炉中烧炼七七四十九天,铸成了一根粗如碗口、乌黑发亮的铁鞭。老子挥鞭赶走大山,因用力过猛,铁鞭震断,前半截迸落到老君台上,后半截随下扔在了太清宮。实际上,太清宫铁柱与老君台铁柱一样,并无上下之分,也并非赶山之鞭,而是栓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老子曾任朝廷记史官,在上朝时长时间站立着写字很不方便,周天子特旨恩准,老子可以倚在殿内的柱子上书写,表示以对老子的尊重,史称老子为“柱下史”(即柱下史宫之意)。汉代来创立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对老子顶礼膜拜,就把“柱下史”之柱缩小为发簪,横插在发髻上,以示敬重。唐高宗李治来此庙祭祖时立下此柱,以示纪念。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