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 |
地名查询 |
返回 |
|
|
标准地名 |
汉字 |
关帝庙村民委员会 |
罗马字母拼写 |
Guāndìmiào Cūnmínwěiyuánhuì |
使用时间 |
|
简称 |
|
别名 |
|
曾用名 |
关帝庙大队 |
所在(跨)行政区 |
郑州市 荥阳市 豫龙镇 |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
相传宋末王姓居此,因村前有金代关帝庙一座,故名。关帝庙村委会是通过基层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 |
地理实体概况 |
位于豫龙镇中部,豫龙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4.5千米,属豫龙镇。东至赵村,南至陈庄,西至蒋寨,北至张五寨。村民委员会驻关帝庙,辖关帝庙、马金岭两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有575户居民,人口2350人,主要由汉族构成。面积月0.5200平方千米,耕地4452亩,机井42眼。有3条(Y041线、C571线、C 648线)为主要交通干道。 1939年,中共党员李海林、胡孔章在此建立关帝庙党支部,是建国前在今豫龙镇境内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活动达二年之久。笑伞是本村在荥阳县仅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又名秧歌。传说源于隋末瓦岗军攻荥不克,乘正月十六闹花灯之际,扮民间艺人,表演笑伞。进入城内,方才破城。笑伞演出由五名演员配合,一扮老人着长衫,执花伞,四扮青年着侠士装。男击手鼓,女敲小铜锣,载歌载舞,古朴明快。旧时正月初七龙泉寺庙会,军张、关帝庙、冯寨、寺后、马寨等附近艺人聚集表演。“文革”后,仅存本村一家艺班。此地还独存另一种民间歌舞——“棒棒鞭”,又名“鞭子”、“霸王鞭”。以一男饰“相公”,手执纸扇,二女饰“小姐”,执“竹鞭”,边歌边舞。具有活泼、幽默特点。曲调有《渭调》、《满洲》、《下河》、《双叠翠》、《剪剪花变新》、《剪剪花带垛子》、《银扭丝》等。使用乐器有鼓板、四弦、敲琴、细碟、笛(箫)、碰铃等。长途电话区号是0371,邮政编码是450100。 |
备注 |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