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京襄城村民委员会
罗马字母拼写  Jīngxiāngché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京襄城大队
所在(跨)行政区  郑州市  荥阳市  豫龙镇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公元前771年,郑武公东迁郑国,于此建城,“京城”一名最早见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武姜请京,使居之,谓京城大叔”。后周襄王“避叔带之乱”,郑文公迎于京邑,后人亦名“襄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京县,至北齐废县,长达八百余年此地一直为京县县治所,称“古京城”。元、明时合京、襄而称“京襄城”。京襄城村委会是通过基层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故名。
地理实体概况 位于豫龙镇南部,豫龙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1千米,贾峪至广武柏油公路以西,属豫龙镇。东至南张寨,南至贾峪镇楼李,西至乔楼镇辛岗,北至王寨。村民委员会驻京襄城,辖京襄城、朱垌两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有329户居民,人口1476人,居民均为汉族。面积1.8平方千米,耕地2320亩,机井11眼。有(Y057线、Y072线、C330线)为主要交通干道。南部京襄城水库已干枯。村落在古京城遗址南部,城墙尚存残段。京水故道绕城址南,于城址东南角折北去。京水故道于1957年建为“京襄城水库”,久已干枯。有南北向“南沟”和“通寺路沟”于村东头几近交错相通。村落主体在两沟西侧,东头有北魏年间所建“洪佛寺”,东南角有清代所筑“太平寨”遗址。“南沟”南通京水故道,北头东侧有“寨上”居民点,“通寺路沟”于城址东北角通京水故道,南头东侧有“寺东”居民点,西侧驻村小学和草帽厂,村北至汉置“京县”时所筑“横城”。“横城”与村落之间,又东百米许,朱垌(村)南,有道与京水故道相切的东西向沟,名“阴司涧”,传说即郑庄公掘地见母处。村南有郑王庙,村西有“老王庄”,村西北有“御路岗”。面积1.8000平方千米,耕地2118亩。产小麦、玉米、棉花,土产柿饼。传统手工木耧,有中仓耧、霸王耧、棉花耧、独腿耧之分,制作考究,工艺精绝。 1952年村民的木耧生产互助组改名为“荥阳县第一木耧生产合作社”,1954年迁城关镇,成为“荥阳木器厂”前身。今家庭作坊有60余户,产品近销荥、密、巩、新郑、郑州郊区,远销山东、河北。村西古城遗址处,有砖场。有柏油路北来,直达村中。“二十四孝”之“焦花女哭麦”传说即发生于京襄城西北地。 京襄城水库为小型二类水库,村东城墙外,流域面积8.800000平方千米。1957年6月建成,总库容55.60万立方米,均质土坝,长60.00米,高11.70米,顶宽12.00米,无防浪墙,溢洪道最大流量109.00立方米/秒。久己废。京襄城是战国时期刑名(主张名和实的关系,循名责实,明赏罚的统治术。)学家韩相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故乡。申氏是法家代表人物,与法家商鞅合称“申商”,与韩非子合称“申韩”,是法家之祖。著有《申子》二卷,仅存《大体篇》。京襄城是汉《韩仁铭》碑出土处,金正大五年(1228年)掘得,明、清存县衙,现存市教师进修学校前院,是省级保护文物。京襄城又是古人类活动地。村东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斧、锄、镰等石器文物。京襄城是历史上郑恒公思危“寄孥”;郑武公合虢、郐等十国,建邑城,创立(新) 郑国;武姜请封“京”予其子叔段;“大叔(叔段)于田”之地。这个历史名城,流传下许多历史.典故,也给后人留有许多古迹:1、老王?? 在村西头。东周时襄王“避叔带之乱”,郑文公迎王居此,建有行宫,后人把行宫址称“老王门”,立有碑。2、御路岗 村在西北。郑文公迎周襄王,在此举行迎驾仪式,为一条南北向古大道。3、阴司涧 在村东北百米处,在通寺路沟东。长500.00米,宽20.00米,深10.00余米的东西向沟。西与罐沟(南北长200.00米的罐形浅沟)相连,东与京水故道相通,并往东越河沟200.00米。4、洪佛寺 在村东头小学处。据庙碑记载,寺建于北魏年间,明嘉靖重修,清乾隆十四年又修。三十年代初冯玉祥主政河南时改为学堂。临街一殿于解放初期拆除。庙屒傲街甏笱钍饔 1958年伐掉。现存大殿一座,东、西厢房各一,院内还有一株明代寺重修时所植柏树。5、郑王庙 即郑恒公庙。在村西南角。原址和建毁年代不详,仅存一长2米,宽1米,厚0.2米的石供桌,保存在“洪佛寺”。现庙于1987年由村民筹资重建,内塑郑武公、郑庄公像。1991年5月世界郑氏宗亲会台湾分会访亲睦族访问团一行13人曾到此谒祖。6、龙王庙、火神庙 遗址在村南,“南沟”西侧,京水故道北侧土台上。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建造。民国初重修。龙王庙位东,火神庙在西,相距约15米。火神庙神像在三十年代冯玉祥主政河南时拆除。龙王庙梁上原盘有黄、青、黑三条龙,头悬空,伸向庙门。农历二月十二火神庙会,七月二十二龙王庙会,原在庙前河滩上,建国后移村中。两庙于五十年代初修学校时拆除,庙碑现存村小学。7、太平寨 在村东南。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修筑。东西长450.00米,南北宽350.00米。东、南两面沿古京城城墙,西面临“南沟”东沿,北面沿村东口大道一侧。寨东、南、西三面环沟,开寨门于正北。寨西北角修有炮楼一座,红石堆砌3米多高,上用青砖砌就,内置铁炮两尊。寨西南角因同河沟南侧贾峪镇楼李村的董家沟、芦寨(村)隔沟相望,称“三寨角”。寨墙、寨门于四十年代拆除,建国初修学校时又将炮楼拆除。8、魁星楼 在村东南太平寨东南角上。楼不大,两层。下层为3米高砖台,西北有一碑龛,高约2.5米;上层约2.5米高。因建于6米许寨墙上,故是方园十余里的制高点。楼建于清同治年间,民国初重修,1958年拆除,今楼基尚存。9、京水 即京粟河,又名运粮河。源于岵山东沟,流经京襄城(村),绕古城遗址南、东。赵年垌至兴国寺一段称“陈村河”,再下称“白玉岗河”,东流入须入河,流经豫龙镇境长度为7.5千米。相传东周时,郑国利用此河调拨粮食,取名“运粮河”,又叫“京粟河”。“京城”南门(在今京襄城村“南沟”)外是运粮河最大码头。北宋时,东京汴梁(今开封市)建造宫殿,取自贾峪石碑沟的石料也是由此河运出。河自建国初方断续有水。1957年沿河筑坝截流,修成“京襄城水库”,因缺水源,加之干旱,不久即废。10、古京城 周代古城。详见“文化地名”篇。朱垌 [Zhudong] 豫龙镇人民政府南偏东6千米,古京城遗址东部,京襄城东北500米,阴司涧北侧。清代中期朱氏海龙自京襄村迁此掘洞而居,日久成村得名。《续荥阳县志》未载名,当时仍属京襄城村。面积0.2000平方千米。24户,113人。聚落呈长方形,东西向小街道两条,面积1.2000万平方米。东临京水故道,南达阴司涧,北邻古城遗址东北角,西低通寺路沟。耕地202亩。产小麦、玉米。土产柿饼。《河南文博通迅》1980年第3期报道:京襄城村朱景新之女朱银婷,于1977年9月在村北割草时,拾到金饼两个,园形,金黄色,上面园鼓,边有麻点,底面内凹,直径4.3厘米,中厚1.2厘米,重222克,含金93%,已上交银行。该金饼为汉代金币的一种,始行于汉武帝太始二年级 (公元前95年),叫麟趾金、褭金,俗称马蹄金。长途电话区号是0371,邮政编码是450100。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